1,滩里的行政村介绍
中滩里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滩,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网滩。后不断有人在此选择高地搭铺居住。到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并发展成村,以地势特征起名滩里。清初分化为三个村庄,这村居中得名中滩里。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富管营据查,明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造反经此,军中有傅姓首领在此安营扎寨。后发展成村,得名缚官营。清朝演化为富管营。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安里屯据查,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一1264年),胡、孙、郝三姓在此居住。明永乐十六年,刘姓由安徽省金斗县枣儿村来此定居,因痛感兵灾和逃难之苦,取安居乐业之义,得名安里电。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杨管营据查,明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发兵经此,军中有一杨姓将领曾在此安营驻扎。后有杨、陈二姓从江左芦洲府金斗县东耳村迁来,发展成村,得名杨官营。清朝演化为杨管营。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东滩里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滩,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网滩。后不断有人在此选择高地搭铺居住。到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并发展成村,以地势特征起名滩里。清初分化为三个村庄,这村居东得名东滩里。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西滩里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滩,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网滩。后不断有人在此选择高地搭铺居住。到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并发展成村,以地势特征起名滩里。清初分化为三个村庄,这村居西得名西滩里。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张家营据查,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因该地有宋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故以姓得名张家营。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刘家营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刘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于此,因此地有来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故以姓得名刘家营。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赵家营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赵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该地有宋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故得名赵家营。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吴家台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吴氏迁此定居,以姓得名吴家台。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西新桥据查,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村。赵、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桥里。后人烟增多,形成四个村落,称四土桥。由于洪水泛滥,村庄几经毁建,于民国年间形成三个自然村,取弃旧迎新之义,将土桥村改称新桥。该村居西,得名西新桥。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中新桥据查,明朝(公元1368一1644年)建村。赵、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桥里。后人烟增多,形成四个村落,称四土桥。因洪水泛滥,村庄几经毁建,于民国年间形成三个自然村,取弃旧迎新之义,将土桥村改称新桥。该村居中,得名中新桥。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东新桥据查,明朝(公元1368一1644年)建村。赵、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桥黾。后人烟增多,形成四个村落,称四土桥。由于洪水泛滥,村庄几经毁建,于民国年间,形成三个自然村,取弃旧迎新之义,将土桥村改为新桥。该村居东,冠以方位得名东新桥。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2,滩里镇的介绍
滩里镇位于文安县东北部,东邻天津市静海县王口、台头两镇,北接霸州市胜芳镇。廊大线与台王线在镇区交汇,交通较为便利。镇域面积6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3万人,耕地4.2万亩。 滩里镇是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为主导的城镇,三次产业比例为2.6 :79.4 :18。全镇形成了人造板为主导,钢铁、化工为补充的经济格局并带动了商贸、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了以西瓜、棉花种植为主,香菇、速生林等多元发展的新局面。 2010年,全镇税收完成3469万元,同比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7760元,比上年增长4.1%。目前,全镇固定资产百万元以上的企业百余家,列统工业企业9家。板材加工主要产品为建筑模板、中密度板、细木工板、刨花板和贴面板,年产量200万立方米。涌现出“福祥牌”、“洪宽牌”、“金山牌”等一批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钢铁加工主要产品为镀锌彩钢和镀锡板带,年产量30—50万吨左右。机械加工主要生产石油钻杆,年产量1200套。廊坊奥瑞拓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石油螺杆钻具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