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 清代王同愈《元高士黄公公望》 字号:字 子久 号 大痴、 一峰、 井西 出生: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 平江路常熟州 羽化: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 杭州常熟州赤山筲箕泉 宗派:全真道 黄公望(1269年-1354年)是十四世纪中国著名的画家与绘画理论家,同时亦是全真道道士。他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平江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据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姑苏琴川(今常熟市虞山镇)人,幼时过继予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黄氏为子。据说年届九旬的黄父得此子立嗣时,有感而发说道:「黄公望子,久矣。」因此得名「公望」,字「子久」。公望幼习「神童科」,曾做过小吏,因张闾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归隐不仕并入道于全真道。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四人合称「元四家」。 目录 1 生平 1.1 宪吏 1.2 与全真道的关系 1.3 弃人间事 1.4 个性与思想 2 著名画作 2.1 《富春山居图》 2.2 《九峰雪霁图》 2.3 《天池石壁图》 2.4 《水阁清幽图》 3 参考资料 生平 宪吏 元代官吏杨瑀在著作《山居新语》中提及黄公望「天资弧高,少有大志」,但一直没有机会出仕为吏。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浙西廉访使徐琰赏识公望的才干,任用为行署的秘书。陈善《杭州府志》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书吏,未几弃去」。至大四年(1311年),黄公望又得到任职的机会,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任用为书吏。一年后,张闾赴京出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随之入京,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任书吏。延祐元年(1314年),黄公望出任浙西宪吏,但因为「事论经理田粮」一事而获罪。后来在京城的尚书省被提拔担任监察御史院职务。可惜由于与当地豪强意见不合,有人藉张闾夺民田之事,牵累于他,令黄公望坐了数年牢狱,在狱中几乎被置于死地。从此,黄公望便不再问政事,游览名山大川,放浪于江湖间。 与全真道的关系 黄公望在六十多岁时加入了全真道,成为了道士。全真道提倡返璞全性、性命双修,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全真教道士与儒生士子在当时有着亲和关系,全真教友「乐从士大夫游」与儒生士子结为「苍烟寂寞之友」。公望的几位往来频繁的友人如张雨、张维桢、方从义、倪昭奎等都早已成为全真教门人。黄公望及后拜「蓬头道人」金月岩为师。他亦为金月岩赞题画像,称「普愿学者,唯师是式」,由此可见黄公望对其师尊重之情。黄公望更与元代许多着名的道士如莫月鼎、冷启敬等为师友,诗酒相酬。据《画史会要》记载,黄公望对「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并且于苏州的文德桥开设「三教堂」,宣传全真教教义,并且接受他人的诘难。明代大画家沈周称「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疏逸,口若悬河」。明代《正统道藏》收录了三本由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的内丹修练典籍: 《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题「嗣全真正宗金月巖编、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一卷,题「嗣全真正宗金月巖编、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 《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附图,题「嗣全真正宗金月岩编、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 弃人间事 黄公望在狱中时,他的朋友杨仲弘曾写诗赠他:「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盘。」影响至黄有退居不问世事的念头。出狱后,黄公望便云游四方,足迹所及主要在吴越两地,先后到过常熟、无锡、松江、南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富阳等地。一度居住于松江,以卖卜为生,也常以诗酒自娱,更与王蒙、倪瓒和王渊等人交往,合作诗画。晚年亦受到全真道的思想回到杭州常熟县,隐居赤山下之筲箕泉,往来吴门,时与画友诗友唱和,作画吟唱,内心生活是淡泊平和。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羽化,归葬家乡虞山。今虞山有清代所修黄公望墓碑、墓道、牌坊等。 个性与思想 黄公望是一位才情勃发的艺术家,学识渊博,工行楷书,通音识律,能诗文散曲。他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外处领略自然之胜,遇到好景时便随笔模记。王原祁亦有记黄公望:「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而博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这是说,公望既以平淡取胜,但有高华流丽之致。尽管遭遇人生困阨,但公望一直保持坦荡直率、诙谐洒脱的个性。黄公望对不良世风与人格卑微的人嫉恶如仇,深得时人好评。晚年的黄公望更显得比较旷达浪漫,《常熟县志》中有记:「曾以诗酒发其旷。日沽一甖,卧于石梁,面山饮,饮毕投甖于水而去」。在《海虞画苑略》中,更有具体的描述:「尝于月夜掉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缾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牵绳取缾,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他的画风曾受赵孟頫影响,上师董源、巨然,间及荆浩、关仝、李成,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传世作品甚多,主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许多作品被当作范本临习。此外,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经验,撰著《写山水诀》,对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论述,被认为是南宗山水画理论的真传,对明清山水画创作和理论有深远影响。此文收录于明代陶宗仪《辍耕录》中。 著名画作 黄公望到了晚年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元代画家唐棣在《铁网珊瑚》中记载:「一峰道人,晚年学画,山水便精到」。从他的画作,被形容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自至元四年(1338年)起,黄公望所公开的作品已达八十多张。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有水墨和浅纬二体,在笔墨上富有新颖,成功表现了南秋山之景,被后世推为「浅纬山水」的创始人,亦有「蜂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富春山居图》 此图是黄公望最著名的山水画作品,也是明清画家心中的「圣而神」的名作。作品描述的是黄公望晚年隐居浙江富春江一带的秋初景色,于七十二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笔下的富春江水呈现一片宁静、平和的气氛。江水两岸山体连绵,坡石之上树木苍苍,疏密有致。村落、亭台、小桥错落分布其间,溪山深处飞泉茂林。由于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之最早临本为沈周,收藏家自元至正七年起以重金流转,收藏者或奉为至宝,或秘而不示;此画既备受赞颂,也饱经沧桑。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曾经遭到「火殉」之厄运,从此被一分为二,其艺术的完美性被受损害。前一段《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九峰雪霁图》 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八十一岁高龄之作。以水墨写意的手法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统称「九峰」,带出了黄公望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图绘高龄竟立,层岩蜂起,冻树萧瑟,表现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的山恋纯用笔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干如「竹根」,树枝如「花胡」。结构新颖,平中寓险,层次分明,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池石壁图》 此图描写江苏常熟虞山名胜天池可壁的秀丽风光。画中层峦叠峰,千岩万壑,长松杂树,纵横有序,错综多姿,显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天池在画面的右上部,池上有水树,两岸石壁对峙。山下林木尽见,数间房舍散落其间,左下两株高松屹立。山涧泉水,形成一潭。潭水之上置水树小桥。构图繁而用笔筒,笔墨浑厚华滋。人谓天池山得一「幽」字,此画表现出来了。图中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绿,展示出山中的幽趣。全图烟云流润,气势雄伟,乃黄公望浅绛山水的杰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水阁清幽图》 此画描述了一幅清幽出世的山居隐逸景象,景物以云气间隔,可分为远近两部分。 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溪流两岸,坡石层叠,树木成林,葱郁茂盛。山谷之间,云气弥漫,其后远景中一主峰耸立,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此画笔法与黄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轮廓及屋树多以勾点法之外,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此画布景简洁凝练,意境开阔大方,势态端庄浑穆,充满平淡天然之趣。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九峰雪霁图》。 《天池石壁图》。 《水阁清幽图》。 《富春山居图》。
2,黄公望诗人的简介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家住常熟子游巷,由于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为养子。据传说,当时黄乐年已九十岁,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便改姓换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他的《山居图》虽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但叶落归根,其墓位于常熟西门外虞山脚下。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頫、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 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