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茹玉的介绍
陈茹玉,化学家,美国归侨,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的农药事业及有机化学尤其是有机磷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功绩,还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了近300余篇的科学论文,工作得到了许多国家同行专家的关注,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科研人才。由于在科学工作中成绩显著,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2,陈茹玉的个人事迹
陈茹玉,有机合成化学家和合成农药化学家。原籍福建闽侯县。父亲是银行职员,在天津任职,陈茹玉小时即迁居天津。少年时代,陈茹玉在天津第一女子中学读书,酷爱数学,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中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迁往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陈茹玉抱着科学救国的热望,说服父母,只身到昆明报考西南联大,入化学系就读。1942年,毕业后在重庆北碚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后到大溪口钢铁厂化学分析室任技术员。1944年,到云南大学矿冶系任教。1946年,回天津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1948年春,她和丈夫何炳林双双考取美国南加利弗尼亚州大学研究生,赴美留学。同年秋,她转入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1956年陈茹玉回到中国,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先后讲授半微量有机化学分析、有机磷化学、有机农药化学等,并从事有机磷杀虫剂的研究。1958年她兼任南开大学化学系农药和有机磷两个研究室的组织和筹建工作,并任农药室主任,从事农药化学研究工作,这是中国正规设立农药研究的开端。1959年,她带领助手合成了对人畜危害不大、防治害虫效果极好的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和防治锈病的“灭锈1号”,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在农药上的一项空白。1962—1966年,她从事化学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1965年陈茹玉采用先进方法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除草剂“除草剂Ⅰ号”,获国家科委颁发的二等奖。十年动乱期间,陈茹玉虽身处逆境,仍刻苦工作。1979年,陈茹玉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长。1979年后,陈茹玉又研究出合成除草剂“磺草灵”的新方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研究优秀论文奖。1981年,陈茹玉和她的科研集体研制成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大豆、花生等作物增产10%—30%。陈茹玉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除草剂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定量关系的研究,以及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陈茹玉在她的研究室中首先提出开展除草剂的QSAR研究,1981年通过鉴定的胺草磷就是通过先计算后合成的除草剂,因而获得了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促进了农药作用方式、毒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陈茹玉在对天然产物农药的研究以及创制新农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陈茹玉不仅为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培养出一批技术强、水平高、素质好的科研队伍,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农药方面的人才。她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4名和博士后2名。陈茹玉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她同时还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植保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农药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3,西南联大毕业的名人有哪些?
1、杨振宁1938年秋天,杨振宁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2、邓稼先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3、刘东生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 ,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4、叶笃正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吴征镒吴征镒(1916.6.13-2013.6.20),江苏省扬州市人,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0年-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生物系张景钺教授。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如下: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通过艰苦卓绝的衣冠南渡,完成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保存。更在于其长达8年的探索和调试过程,始终不曾脱离对“北归之后”未来中国的深刻关切。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和挫跌,都在西南联大的命运中有所折射。知识人对自身价值的再认知,也在非常环境中出现了嬗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