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吴国是怎么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东吴的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孙权晚年,利用太子之位削弱士族大家的势力,导致东吴内部势力整体滑落,给了东晋一个好时机。江东之孙吴在三国这一时期之中,曹魏、蜀汉都没有东吴存在的时间长,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公元229年建国号“吴”,至公元280年被东晋所灭,有59年的时间,历经四代帝王。其实江东地区所指的是长江以南大部分之地,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还有湖北、江苏等南部,就连河南也有一部分归入江东的地盘,三国之中,其实东吴的地盘非常的庞大,而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巨头之中,孙权又活得最久,其实后期东吴是有机会成就一番霸业,可惜孙权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让江东最后归入了东晋。东吴灭亡之因孙权的皇后潘氏死了之后,孙权没有再立后,却一直广纳佳丽,造成后宫纷争,朝堂之上分党立系,而且孙权过分宠爱自己的大女儿孙鲁班,而孙鲁班却心思歹毒,残害手足与侄子,更是残害忠良,让东吴损失一批良将文才。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意在利用太子之位,让朝廷上的世家大族相争,以达到削弱士族牵制皇权的目的,本来孙登贤能,却不能在派系之战活下来,孙和不争气,又遭孙权不信任,到了孙亮这里,孙权已没有时间再为东吴培养一个好的继承人了,所以在削弱士族大家势力的同时,也把东吴的自身能力减弱,这是之后东吴灭亡的主要原因吧。在东吴杀了关羽,重创刘备之时,其实东吴也是元气大伤,也是孙权守成的能力超凡,才把江东守住了,但是他也给江东埋下灭亡的种子,起也因也!
2,吴国怎么被灭的(春秋末期崛起的吴国)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大军攻破吴国都城,迫使吴王夫差自尽,勾践得以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践之所以要卧薪尝胆,是因为之前的吴国实在太强大了,一度让越王勾践成为了阶下囚。对于春秋末期崛起的吴国,不仅击败了齐国这样的强国,还曾在柏举之战中攻破楚国都城,从而称霸中原。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末期,吴国连败齐国、楚国,为何最终被越国消灭呢?
一
首先,吴国的疆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吴国的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在春秋末期,楚国在柏举之战中攻破楚国都城,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不过,如此强大的吴国,却在春秋末期被越国消灭,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吴国曾经有机会消灭越国,结果吴王夫差没有斩草除根,这给吴国留下了心腹大患。公元前494年(夫差二年),吴王出动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军,终于报了姑苏失败之仇。此战,越王勾践只得带五千甲兵躲进会稽山。在此背景下,伍子胥等人就劝谏吴王夫差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越王勾践。
二
但是,吴王夫差却是妇人之仁,接受了越王勾践的求和请求,于是从吴国撤军。并且,面对越王勾践的假意臣服,吴王夫差逐渐忽略了越国这一背后的心腹大患。在地理位置上,越国正好处在吴国的南边,如果没有彻底解决越国,吴国在和北边的齐国、晋国争霸时,完全有被越国偷袭的风险。因此,在笔者看来,吴王夫差放弃了彻底消灭越国机会,成为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吴王夫差将重心放在和中原大国争霸,导致后方空虚,还造成士兵疲惫,也是吴国被越国消灭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489年(夫差七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幼小无势,于是兴兵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道:现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刻准备报复吴国,所以吴国不应该兴兵讨伐齐国,这样会给越国以可乘之机。不过,吴王夫差不听,北伐齐国,在艾陵之战大破齐兵。公元前487年(夫差九年),吴国还顺势讨伐了鲁国。
三
在此之后,伍子胥屡次劝谏,逐渐激怒了吴王夫差,于是给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对此,笔者看来,伍子胥的自杀,无疑是吴国的一大损失,这让吴国的有识之士感到良心,导致吴国上下离心。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想称霸中原。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吴王盟会已毕,与晋定公分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吴王夫差北上和晋国等大国会盟的时候,越王勾践偷袭了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吴王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让会盟的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于是怒斩七人于帐前。由此,对于焦虑不安的吴王夫差,匆忙赶回吴国后,又被越国击败。公元前478年(夫差十八年),越国更加强大。越王勾践率兵伐吴,大败吴兵于笠泽。
四
最后,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由此,和吴王夫差的妇人之仁不同,越王勾践并没有给吴王夫差多少喘息之机。一年后,越国大军成功包围吴国都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对此,吴王夫差表示:“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在吴王夫差自尽后,越王勾践成功消灭了吴国。对此,在笔者看来,吴王夫差连续多年兴师动众,和齐国、鲁国、楚国、晋国等大国交锋,导致吴国将士十分疲惫,再加上吴王夫差除掉伍子胥等忠良之士,更让吴国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力挽狂澜了。
于是,在内忧外患之下,吴国最终被越国消灭。勾践灭吴之后,踌躇满志,仿效夫差,经过吴国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越这时的领土已过淮水以北,与鲁国接壤,东面由今宁波出海,南自今绍兴诸暨以至温州,西面则达今江西鄱阳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越王勾践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当时的越国,更是成为不输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大国了。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越国在战国中期被旁边的楚国消灭,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了。
3,魏蜀吴三国分别都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三国是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期间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魏国魏国是由曹操的儿子曹丕所建立,他也是曹魏的开国皇帝。虽然曹操曾经长期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皇帝还是汉献帝。而直到220年,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曹魏是三国里面最强大的国家,早在之前另外两方势力几乎一直被曹操追着打,曹魏的疆域很大的功劳来自于曹操,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不过曹魏政权也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在政权建立后没有多久,大权旁落了,掌握大权的成为了司马家,而最终也正是司马家取而代之建立了西晋。蜀国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在曹魏建立后没有多久,221年,刘备也在成都登基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蜀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以及他的儿子后主刘禅。后主刘禅大概其也是三国里面最出名的二代皇帝了,他也是蜀汉的末帝,被俘虏到了曹魏,乐不思蜀就说的是他。吴国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史学界称为孙吴,也由于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吴国的根基是有孙坚和孙策父子俩完成的,后来孙策的弟弟孙权接班后得到了周瑜等人的辅佐,巩固了基业。不过孙权是三国中建国最晚的,吴国一共有四位皇帝,第一位就是孙权,第二位是他的儿子孙亮,后来臣孙琳废孙亮又立孙权第七子孙休。孙休死后没儿子就立孙和儿子也就是他侄子孙皓为帝。孙吴是三国里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共历经52年。随着孙吴被晋国所灭,三国时代也彻底结束。
4,三国中蜀国、吴国、魏国的皇帝各是谁
蜀国的皇帝有刘备、刘禅。魏国的皇帝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吴国的皇帝有孙权、孙亮、孙休、孙皓。一、蜀国皇帝1、刘备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2、刘禅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二、吴国皇帝1、孙权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2、孙亮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3、孙休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4、孙皓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三、魏国皇帝1、曹丕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2、曹叡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3、曹芳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4、曹髦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他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虚岁)。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5、曹奂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吴百度百科——蜀汉百度百科——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