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翻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2,《雁门太守行》翻译。
一、《雁门太守行》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相关注释如下:
(1)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3)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 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
(6)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7)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8)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9) 临:逼近,到,临近。
(10)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2)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13) 报:报答。
(14)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15) 意:信任,重用。
(16) 玉龙:宝剑的代称。
(17) 君:君王。
三、附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相关延展: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3,张煦的简介
民国4年(1915)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17年(1928)9月,应聘到清华大学执教,其间受到陈寅恪的影响,接触到藏文文献和外国人编纂的几部《藏英字典》,从而产生了对藏文辞书和典籍的兴趣,把研究方向转到了藏学领域。同年冬在北京延聘喇嘛,拜师学习藏文和佛学,为编纂藏汉对照辞典作收集资料的准备工作。边执教,边研究西藏文化。为了攻克佛学这道难关,他又加入佛学研究团体。21年(1932)秋,任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主任。
4,张煦的介绍
张煦(1913.11.6-2015.9.12),江苏无锡人,通信工程学家、中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2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9-1956年任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和大同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张煦致力于通信理论及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积极筹建光纤通信研究机构,从教60余年,始终站在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在中国通信建设事业的多次历史性发展跨跃中发挥了带头和推动作用。
5,张煦的人物评价
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香港大学校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评价) 《数十年奋斗不息的中国通信元勋-张煦》,张煦是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家。(1997年7月7日香港文汇报评) 张煦先生是德高望重的科技泰斗,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倾其毕生精力投身于通信工程科研和教育事业!“勤奋思考,简单生活”(High Thinking, Low Living)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和真实工作和生活的写照。张煦先生的去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张煦先生,深切怀念张煦先生!张煦先生“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国通信界的元勋,中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评) 浩瀚历史长河,巍巍星汉灿烂。在中国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分明见到,有那么一颗光芒熠熠、照耀人间的“星”,有那么一颗毫不为己、一片赤诚的“心”——这就是张煦,这位老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用他自己的人生岁月,写下了最感人的篇章。(安顺学院评)
6,张煦的生平事迹
咸平中,王均乱蜀,以煦为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又与雷有终进攻成都,煦主东砦,焚其郛及楼堞,均突围而遁。贼平,以功就迁正使,徙益州都监,与知州宋太初同提总本路诸军事。有战舰卒将谋扰动,煦即日斩之。夏人寇边,改泾原仪渭都钤辖。又为邠宁环庆路钤辖兼巡检、安抚都监,累蹑寇入贼中,掩杀甚众,有诏嘉奖。会遣王超、张凝、秦翰援灵武,命煦为西路行营都监。至镇戎,闻灵武已陷,复还本任。与张凝入西夏境,出白豹镇,至柔远川,夏人七百余邀战,煦与庆州监军张纶击杀甚众。清远故城有酋长,请以甲骑三万来降。煦与凝曰:“此诈也。”亟严兵以待之,果然。凝按部归环州,道为敌所邀。煦闻之,领所部锐兵自庆州赴之,一昔与凝会,射杀其大将,与凝同还。景德元年,加领贺州刺史,复为泾原仪渭镇戎军钤辖,再知环州。四年,宜州戍卒陈进反,命副曹利用为广东西路安抚使。贼众拥判官宜州卢均,僭号南平王,围象州,煦以兵会利用斩之。初与利用同署纸,人持百枚,备给立功将士。及破贼,利用在前军无所给,煦在后而所给过半,真宗谓其太过。贼平,改如京使,知怀州。东封岁,权河阳钤辖,迁文思使、知曹州。会江、淮灾歉,分命大藩长吏绥抚,以煦为江南西路安抚都监。俄还济阴,加北作坊使,又徙沧州,就转宫苑使,领康州刺史。大中祥符九年,加领昭州团练使、知鄜州。未几,复知沧州。天禧三年,拜西上阁门使,徙并代钤辖。以老疾求近郡,得知磁州。四年,卒,年七十三。煦明术数,善相宅,时称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