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小优助手

时间:2024-01-05 14:27:02编辑:生活君

1,东吴被忽视的大臣,张昭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昭在东吴就相当于汉高祖时期的萧何,他帮助孙策和孙权两代人整理军政内务,虽然不善于带兵打仗,却能够帮助他们巩固后方,以至于在和曹操与刘备交战的时候,没有内乱发生,整个东吴都如同铁板一块,而他的一生也因为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他被孙策请出山的时候,得到了对方的重用,可谓意气风发,在这个阶段,孙策负责在外面打江山,而他则帮助孙策整顿后方,这一类以外配合得极为默契,在这期间他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极点,一众文臣都为他马首是瞻,而他在军政方面也很少出现错误,所以孙策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嫡系,并留给了自己的继任者孙权。孙权继位之初也,非常重用张昭,但同时崛起的周瑜,在武将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所以整个东吴也分为两个阵营。但是张昭并没有和这些武将内斗,唯独在关键时刻发表意见,因此并没有触犯到孙权的底线,而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降派,他的初衷也是为了帮助孙权谋福利,如果战败的话,孙权会成为阶下囚,而他无论是投降还是被俘,到最后曹操都会重用,正是出于臣子的本分,他才敢直言进谏,孙权最终没有采纳张昭的意见,但也没有因此和他发生嫌隙,甚至还主动安慰,但在这之后张昭就很少过问东吴的军政了。晚年时期张昭就公孙渊的问题和孙权发生了矛盾,而那时候孙权已经称帝,大权独揽,却唯独对张昭网开一面,张昭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东吴的江山社稷着想,另一方面则是老而弥坚,通过做对的方式令孙权减少对自己的怀疑,所以当他离世的时候,孙权依然给予他厚待,并重用了他的儿子。

2,和张昭并称“二张”的谋士是谁?他在东吴的地位如何?

说到三国时期的吴国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国家的,当然了很多人对这个国家不是太熟悉,因为提的人的比较少了,但是其实他们也是真的厉害,话说其实在吴国有两位姓张的人,他们都是谋士,那么他们都是谁呢?他们的地位又怎么样呢?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孙吴除了有张昭,还有一位张纮,名气也很大,论孙氏兄弟的信任程度,张纮甚至还重于张昭,只是张纮的名气稍小一些。 1、孙吴版的“隆中对” 张纮字子纲,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人,早年上过太学,拜名师韩宗专习经学,成为一名学者。但他不读死书,喜欢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 孙坚死后,孙策又带着母亲和兄弟们渡过长江,到了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都县,周瑜曾向孙策推荐了张纮,周瑜说张纮很有眼光和头脑,建议孙策向他多请教请教。 父亲死后,正在上升的孙氏事业突然中断,下一步何去何从,孙策还没有明确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向张纮请教。 孙策大老远跑去找张纮,正逢张纮因为母丧在家守孝,见到了张纮,说明来意后,却被张纮婉言拒绝了。 孙策很着急,甚至流下了眼泪,对张纮说:“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给拿个主意,请您务必给出个主意,以不副我对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报,这是您的功绩,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孙策的真诚打动了张纮,张纮帮孙策对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孙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张纮对孙策说:“从前周朝国运衰落,但是有齐国、晋国一起来光复它,这是诸侯王应尽的职责。现在您继承了令尊的事业,又有骁勇善战的名望,如果现在投奔丹阳郡,在江南的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那么扬州、荆州日后也不在话下,你的家仇也可以得报。之后据守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岂不跟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结盟同好,渡江辅佐将军!” 孙策听后如梦方醒,激动不已。如同后来刘备在隆中的草庐向诸葛亮求教一样,孙策与张弘的这次谈话同样极为重要,有人认为是孙吴版的“隆中对”,因为这次谈话的地点在广陵郡的江都县,所以这次谈话也被称为“江都对”。 2、差点儿被曹操扣留 张纮告诉孙策,不要在袁术跟前耽误时间了,应该尽早脱离袁术,向长江以南发展,孙策照做,这才有了后面的席卷江东。 就在孙策去世的前一年,孙策派张纮出使许县,因为孙策当时名义上服从朝廷,按制度应当定时贡献,张纮就是做这件事的。 但是,张纮到了北方就被曹操留了下来,曹操听说张纮很有名气,又有战略眼光,就想收为已用,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张纮为侍御史,还让张纮兼任九江郡太守,但不让他回扬州赴任,希望张纮留下来帮自己,被张纮以身体有病拒绝。 孙策死后,张纮要求回江东,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还是把他放了回来。张纮回来后,有些人劝孙权说他曾经接受过曹操的任命,“嫌其志趣不止于此”,也就是不一定可靠,但孙权对此毫不介意。 3、孙权无比信任 张纮回来后,担任的职务是会稽郡东部尉,上任不久便被孙权召回,孙权认为会稽郡东部没有多少事,张纮在那里纯属浪费,于是让他回来协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会稽郡东部事务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解决。 孙权刚刚接班,年龄还小,而外方多难,母亲吴夫人感到很忧心,她多次以谦逊、感激的言辞嘱咐张纮对孙权尽心辅佐,张纮每次都以书面形式给予答谢回复,并不断反省自己。 张纮参与孙权的重要决策,遇到特殊事情和秘密决议,需要章表信函,或者与四方人士交结,孙权都让张纮和张昭来撰写。 孙权称张昭为张公,称部下其他人都呼其字,对张纮则是另一个例外,每次称呼他都叫东部,显示出亲切和尊重。 4、“小巫见大巫” 张纮的文章写得很好,当时天下有几位大笔杆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算一位,但陈琳看了张纮写的文章,也钦佩不已。 《吴书》中有一段记载: 陈琳在北见之(注:指张纮),以示人曰:“此吾乡里张子纲所作也。”后纮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於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纮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与孔融书,自书。融遗纮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 在上面这段记载中,有“小巫见大巫”的说法,正是该典故的出处。 4、一向直言敢谏 张纮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是孙权的“大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军进攻合肥,为了速战速决,孙权准备亲自率突击敌人进攻,把大家吓傻了,但谁劝孙权都不听。 随军行动的张秘书长劝谏说:“您依恃旺盛的气势,轻视强大凶暴的敌人,即便夺旗斩将,威震敌军,也只是偏将军干的事,不是主帅应该干的。”孙权听了,这才放弃打算。 次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合肥,张纮又劝谏道:“如今的形势,应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广泛开垦农耕,任贤使能,务须崇尚宽和仁惠政策,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平定。”孙权听了,又停止了行动。 5、建议“迁都”南京 都知道孙吴的首都是南京,这其实是张纮的建议。 孙吴的大本营最早是吴县,也就是苏州,后来迁到京口,也就是镇江。为了争夺荆州,孙权一度将大本营迁到鄂县,也就是今湖北鄂州,孙权改其名为武昌,孙吴立国,武昌是第一个首都。 后来孙权与蜀汉盟誓和好,为了让蜀汉方面放心,孙权决定将首都迁回江东,张纮建议说,秣陵是最佳选址,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张纮对孙权说: 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孙权后来就将都城定在了秣陵,将其改名为建业。迁都完成后,孙权让张纮回吴郡接家眷,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了,时年60岁,孙权闻讯痛哭。

上一篇:刘三姐是哪里人@小优助手

下一篇:左卡尼汀口服液,喝左卡尼汀口服液对怀孕有影响吗 左卡尼汀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