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光嫁给大才子梁鸿谱写举案齐眉的故事,为什么后人对这段感情嗤之以鼻?
孟光与丈夫梁鸿婚后夫妻感情和睦,妻子敬重丈夫,被人们称为“举案齐眉”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到男女平等的现在,孟光和梁鸿的关系但并不是现代人认为的夫妻平等,甚至这对夫妻俩相处模式明显是男尊女卑,受到后人的抨击。孟光相貌丑陋,力大无穷,一心只想嫁给梁鸿根据史书记录孟光不仅长相丑陋,并且还一身的蛮力,一点大家闺秀、温婉动人的样子都没有,孟光的父亲是当地的富豪,当时许多人上门提亲都被孟光拒绝。直到30岁孟光依然待字闺中,父母非常着急,在追问之下才知道孟光心中有了喜欢的人,这个人就是当地品德高尚的梁鸿。梁鸿与孟光是同乡,从小家境贫寒却拥有远大的理想,通过自已的努力成为当地人口皆碑高风亮节的人物,梁鸿跟孟光一样都是到了该婚配的时候拒绝了众多追求者。当梁鸿得知孟光心仪自已的时候,不在乎孟光的外貌去孟家提亲,孟光不像其他的女子准备一些华丽的新衣,却在家里编织着粗布衣服,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的奇怪,孟光依然我行我素。孟光嫁给梁鸿之后过着平淡的生活,创造举案齐眉的故事结婚之后,孟光打扮的非常光鲜亮丽,但是嫁过去的几天梁鸿对孟光非常冷漠,孟光问其原因,梁鸿表示自已想娶的是可以跟自已在山中隐居生活,穿着粗布衣服的女子,现在孟光这样的打扮不是自已想要的妻子。孟光听后非常开心,原来孟光这样打扮是为了试探丈夫的反应,孟光马上换上粗布衣裳为丈夫操持着家务,梁鸿看后十分的开心。两人婚后放弃了原来的生活,隐居在山中开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据古书记载,两人婚后相互敬重,孟光每次给丈夫饭菜的时候都是将饭菜举得高高的代表对丈夫的尊重。因为孟光的这个行为被后世称为“举案齐眉”,来代表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在古代宣传孟光和梁鸿的爱情,但后世人们发现这段爱情并非那么美好,孟光和梁鸿的故事被之后受到许多人称赞两人夫妻关系和睦,被称为是天下人的榜样和封建社会宣扬夫妻关系的模范。但是这个故事到了现代来说却发现孟光美好爱情后面有一些心酸,两人的夫妻关系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当孟光打扮的好看一些,梁鸿却不理会妻子,甚至冷落妻子,按照梁鸿的解释就是希望妻子可以跟自已一起吃苦。孟光表示自已是在考验丈夫,不得不说孟光情商真的非常高,对于丈夫的刁难可以轻松的化解。举案齐眉背后体现出古代女子的心酸,以及男尊女卑的痛处人们看到举案齐眉,夫妻恩爱的背后却是丈夫每次干活回来,妻子要提前将吃的做好,将丈夫衣服外的灰尘去除之后将饭菜端到丈夫面前,并且每次都将饭菜高高的举起送给丈夫。经过后人的研究发现是因为孟光怕丈夫看到自已丑陋的容颜吃不下饭才有这样的行为,其实在当时的礼法中,女人不能直视丈夫,这种行为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大环境当中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并不是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体现。孟光和梁鸿的爱情在当时那个时代绝对夫妻的典范,但是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已经不再追求举案齐眉的爱情,而是相互平等,你好我也不差的势均力敌的感情才是最好的爱情。
2,谁知道梁鸿和孟光的故事 举案齐眉是怎么来的
举案齐眉说的就是梁鸿和孟光的故事 。内容:梁鸿少有贤名,有不少富人慕其名,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但书呆子一个都不要,情愿迎娶肥胖、黝黑、丑陋,力气大的能举起石锁的孟光,其原因就是因为父母曾经问孟光,儿啊!你都三十了,怎么还不想嫁人。孟光坚定地说:欲得贤如梁伯鸾者。后来孟光如愿以偿嫁给了梁鸿。后来梁鸿一首《五噫歌》而被当权者追杀。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夫妻二人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扩展资料举案齐眉【近义词】:心心相印、相敬如宾、夫唱妇随。举案齐眉【反义词】:琴瑟不调。相敬如宾,实为“如宾相敬”,是古汉语中“状语后置”句式。指的是夫妻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互相敬重、爱护、感恩,建立动态平衡和谐的良性关系。琴瑟不调是一个成语,读音是qín sè bù tiáo,意思是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或比喻夫妻不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举案齐眉
3,梁鸿《五噫歌》原文及翻译
五噫歌原文: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五噫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登上北芒山啊,噫!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 注释 1陟(zhi):登高。《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2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 唐代 诗人白居易诗云:「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古时北芒树木森列,苍翠如云。 唐朝 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3顾:回头看。《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4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5崔嵬:高大,高耸。《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6劬(qu):过分劳苦,勤劳。7辽:遥远。《楚辞·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8未央:未已,未尽。《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五噫歌鉴赏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将这些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登高望远所得的最强烈的印象:帝王最崔嵬的宫阙殿阁,贵族那如连云般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描写,为下文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豪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1)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凝练。(2)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嵬」,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3)语气上,每句结尾都用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 清代 张玉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4)构思上,《五噫歌》即事兴情,并非拼凑字句作文章。何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嵬」时「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五噫歌创作背景 汉章帝时,梁鸿因事出函谷关,路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梁鸿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东家见孟光(梁鸿之妻)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其妻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 梁鸿的诗,今仅存3首,俱载《后汉书》本传。《五噫歌》仅五句,每句后有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写登北芒山望京城宫殿豪华,感慨"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讽刺章帝劳民伤财,患害不尽,表现出他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忧伤。所以 魏晋 之际的赵至说他"登岳长谣","以嘉□之举,犹怀恋恨"(《与嵇茂齐书》)。 诗词作品: 五噫歌 诗词作者:【 两汉 】 梁鸿 诗词归类: 【生活】、【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