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玉霜简介
白玉霜(1907年-1942年8月10日),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1942年8月10日,白玉霜去世,年仅35岁。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生于1907年。白玉霜自幼随父亲唱戏走江湖,11岁学京韵大鼓,14岁改学评剧,演出于青岛、大连一带。后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师父给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戏报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为白玉霜。白玉霜的个人能力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她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她的嗓音比较低,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音色纯正。白玉霜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胆革新,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她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细腻、真切、传神。她为了细腻的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加强了唱腔旋律,形成了宽厚洪亮,低回婉转,韵味醇厚,传神真挚的白派艺术。她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
2,白玉霜的个人经历
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生于1907年。白玉霜自幼随父亲唱戏走江湖,11岁学京韵大鼓,14岁改学评剧,演出于青岛、大连一带。后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师父给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戏报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为白玉霜。白玉霜唱红后,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活动于京、津一带达数年之久。白玉霜戏唱红了,人出名了,麻烦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市长觉的没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白玉霜便来到上海,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 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她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她的嗓音比较低,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音色纯正。白玉霜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胆革新,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她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细腻、真切、传神。她为了细腻的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加强了唱腔旋律,形成了宽厚洪亮,低回婉转,韵味醇厚,传神真挚的白派艺术。她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在伴奏器乐中加进二胡,在化妆、服装上也有许多创新。
3,小白玉霜著名唱段
小白玉霜著名唱段如下:小白玉霜的著名唱段由《秦香莲》中的《寻夫》、《闯宫》、《琵琶词》、《相爷与我做了主》、《见皇姑》,《小借年》中的《不聘姑娘娶女婿》,《杜十娘》中的《闻听此言大吃一惊》,《金沙江畔》中的《美丽的藏族姑娘》、《恨白匪行阴谋》、《小酸枣》,《玉堂春》中的《听说是要起解》、《苏三起解》、《洪洞县无有好人》。还有《朱痕记》中的《家住山东石户小县》、《牧羊山》、《磨房》,《王宝钏》中的《忍受饥寒无怨言》等这些唱段组成。这些唱段基本都是爱情剧,是女性情爱的演绎。后面不是纯粹爱情剧的唱段,也多以女性的爱恋为线索,演唱风格伴着剧中人物性格的不同而变化。小白玉霜简介小白玉霜,评剧旦行女演员,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5岁随父亲从天津逃荒到北京,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做养女,评剧新白派创始人。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有的版本称为李文祉)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小白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