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寿灿的人物经历
陈寿灿,1962年10月生,浙江余姚人,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校友工作。198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毕业,2008年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至2001年任浙江财经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1997年7月至1999年7月,任宁波市海曙区政府区长助理(挂职);1999年至2001年任浙江财经学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2001年3月任浙江财经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2011年11月任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2014年月2月任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2015年10月起任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1年以来,曾到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日本福井县立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大学短期进修与学术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宪治伦理、传统德治思想与现代中国道德建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基金、教育部基金等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15项;出版专著、译著(包括合作)7部,主编《方法论导论》、《现代管理哲学》等教材6种,在《哲学研究》、《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主编《财经法律评论》、《浙江伦理论坛》、《道德建设与价值培育研究丛书》、《当代经济法理论丛书》等。论著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高校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9项。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等课程。现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伦理学”主持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文化创新类)“道德建设与价值培育”学术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马克思主义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浙籍法学家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等。1987年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2007年评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2011年评为省“五个一批”人才,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5年3月,浙江省委决定免去陈寿灿的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职务。 2015年3月,根据浙委干[2015]8号文,陈寿灿同志任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2015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对浙江工商大学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陈寿灿同志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2,教育和学习的区别
教育和培训的本质区别导致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心点的区别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主体,但教育和培训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学校规定好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参训者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之所以参加培训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发展空间。对他们来说培训活动强调的是参训者需要什么,参训者能够通过培训真正学到什么,培训师就应该传授什么,而不是培训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此,培训的中心是学员。二、学习内容的区别教育提供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训强调的则是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三、过程的区别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人为导向的过程,个人在接受教育前对学什么专业和毕业后做什么会有很多选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训的过程则是一个以企业工作和任务为导向的过程,你一旦进入特定的企业之后,企业会要求你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要求你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与企业规范保持统一,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你不可再率性而为,你的个性可能会相对受到制约,你的特长也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发挥,你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很快地融入到企业生活中。拓展资料培训就是培养+训练。就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目前,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受训者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提升战斗力,个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训练都称之为培训!培训是给有经验或无经验的受训者传授其完成某种行为必需的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可知,职场正确认知(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出)的传递效果才是决定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