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凤山的人物生平
马凤山,1929年5月8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席祁乡马巷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困,后父亲到城里做糕团生意,家境才有所好转,兄弟几人得以上学读书。他1943年先后在无锡道南中学、辅仁中学读书,1949年高中毕业。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目睹其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深感没有自己的飞机工业,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祖国的安全、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他毅然投考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立志学习掌握航空技术,报效祖国。1952 年9月根据国家安排提前毕业投身祖国航空工业建设,奔赴哈尔滨投身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历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检验科副科长、设计室副主任。曾先后参加松花江1号小旅客机、和平401号短程喷气客机及和平402 号涡桨客机的方案设计,主要负责气动布局、性能计算、操纵稳定性计算等工作,为松花江1号飞机的首飞成功做出了贡献。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5月,赴苏联考察飞机静力试验和强度规范,掌握了不少技术资料,为后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1961年从一级技术员破格晋升为副工程师。1964年,调任西安飞机制造厂设计科副科长、设计所副所长。先后参加轰6飞机的仿制工作,飞机投放原子弹、氢弹冲击波和光辐射等对母机影响的分析工作;担任运8飞机设计的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领导飞机的测绘设计工作,制定了测绘设计总方案,确定了重大更改项目,为运8飞机后来的测绘试制打下了基础。1970年8月,国家向上海市下达了研制大型旅客机——运10 飞机的任务。马凤山奉调至上海708设计组(后改称上海飞机研究所)参加运10飞机的设计工作,并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当时,上海的航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70年代以前只有中小型飞机的修理能力。从全国航空工业系统抽调来沪支援运10飞机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都只有设计中小型飞机的经验。而运10飞机研制,是我国的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100吨级飞机目标的冲刺,无论是材料的采用,还是总体布局、结构、系统的选择,以及设计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手段的运用,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更何况,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还要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自始至终实际担任技术总负责人的马凤山,在很长时间内竟没有与之相应的职务(只担任革委会副主任),而且还经常处于被“批判”的地位。直到拨乱反正后,才于1979年10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1982年7月任上海飞机研究所所长。在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他团结和带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将运10飞机送上祖国蓝天。之后,运10飞机又转场试飞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并七次飞抵西藏拉萨,证明运10飞机性能良好,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历史上大型喷气飞机“零”的突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于1982年因病休养。1984 年8月改任上海飞机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正所级调研员。1985年10月抱病率队赴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参加高涵道比(桨扇)技术合作研究。在美坚持工作近三年,于1988年6月回国。 马凤山还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上海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和气动力委员会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干线飞机总设计师顾问,自然科学研究员。
2,马凤山的人物年表
1929年5月8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席祁乡马巷村。1943-1949年 在无锡道南中学、辅仁中学学习。1949-1952年 在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大前身)航空工程系飞机结构专业学习。1952-1964年 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技术员、检验科副科长、设计室副主任。1964-1970年 任西安飞机制造厂设计科副科长、设计所副所长。1970-1973年 任上海5703厂708设计组副组长。1973-1978年 任上海市708设计院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1978-1990年 任上海飞机研究所副所长、总设计师、所长、科技委主任、研究员。1990年4月24日 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