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盘点:北京16位中小学校长2009年印象
2009年也到底了,回首这一年教育界也是发生了不少的事件。在这里我为大家总结一下北京16所中小学校长2009年的印象供各位网友参考。
■育民学校校长:翟京华
翟校长是典型的业务型校长。她是西城很早就培养出的那拨儿特级教师(语文学科),教学业务精湛。她异常低调,深居简出,对外几乎没有应酬——你很难看到她在公共场合谈笑风生,纵览天下教育大势。我们甚至可以说她不谙人情世故,清高——她不是刻意而为之,这是她的本色,就像电脑程序被我成如此。她安安静静地生活,安安静静地办学;说话也是低声细语。在基础教育领域,这样的“本色校长”自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熟悉翟校长的人对她的评价颇高,对她的人品和学识颇为欣赏。育民的教学质量在西城排在第一梯队,在家长心中有分量。
■奋斗小学校长:见培炎
见培炎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办学有想法、有思路。10年的校长生涯,他把新奋斗小学带进了西城的行列。今天的奋斗小学由原来的奋斗小学、太平湖小学和新华街三小整合而成。整合初期的奋斗小学在西城很不起眼。但10年过去了,奋斗成功了,每年成百上千的孩子希望进入这所寄宿与走读兼收的学校,家长的选择证明了奋斗的被认可。能改变一所学校面貌的人就是有功之臣——陶西平先生说过:“一幅壮丽的教育图景正是由一所所办好了的学校编织而成;为当代中国如何办好一所学校提供一种思路、一种借鉴、一种启示,就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见校长对于西城的小学教育功不可没。他的办学业绩使他曾经有机会在西城的教育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见校长对于教育的认识前瞻,他有实力拥有小学教育领域的话语权。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这个清瘦的校长都是成功的。
■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
黄小本部与北京四中面对面。它的前身为创建于1904年的内务府三旗初等第六小学堂,1906年改为北洋官立第二小学堂,是北京最早的公立小学之一。今天黄小的家长资源仍然是一座“富矿”。黄小在西城的地位重要,黄小校长的职位也应该别具意义。
刚到40岁的麦峰成事较早,毕业于北师大的他1997年就在德外五小任副校长,很早就是西城区的数学学科带头人。任黄小校长之前,麦峰是教委重要岗位的负责人。迄今,麦峰在黄小已做了3年校长。他是西城少壮派校长中的代表性人物,有理想,有头脑,有章法。处事成熟,稳健;为人谦和,见贤思齐。在西城教育官方、校长和家长之间的口碑不错。黄小的教育质量在西城属于第一梯队的学校,质量上乘。
■中古友谊小学校长:吴小瑜
“中古”即中国和古巴,中古小学是中国与古巴友谊的见证者。这所学校近年来的招生十分火爆,教育质量可与西城一流比肩。这里的学生不少是西城教育官员的子弟、金融街高官的子弟。吴小瑜校长促成了中古的快速发展。业务出身的吴校长抓业务上毫不含糊。吴校长不敢宣传自己的学校——学校没人惦记觉得空空落落,太招人惦记也会带来甜蜜的痛苦,取舍之间也是痛苦啊!西城有关教育官员透露,中古的教师队伍颇有向心力,愿意团结在吴校长身边发奋工作,是非常和谐的教师群体。没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哪能做到这一点?
■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苏国华
苏国华是北京东部最有资历和声望的小学校长,影响朝阳教育很有年头了。朝阳的小学教育需要苏校长来坐镇,所以苏校长不得不为朝阳教育付出更多的时间。苏校长在朝阳的“校长门生”不少,目前还在指导劲松四小陈金荣、日坛小学魏小娟等6位年轻有为的校长。朝阳为苏校长设立了“校长工作室”(与她同享殊荣的有陈经纶中学校长张德庆、劲松职高校长贺士榕、电气工程学校校长刘淑珍)。苏校长将芳草地小学的事业做到了极致,又在“芳小”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学校。今天的芳草地国际学校一校七址,学生总量3900人,是北京东部基础教育领域规模的学校。据说近期规模还将扩大,在富力又一城校区增设初中教育,推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芳草地进军幼儿教育已是箭在弦上。作为芳草地这艘“教育航母”的舰长,教育和管理专家苏校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她成功的秘笈之一是识才、爱才、用才,芳草地的干部教师都很乐意与这位校长荣辱与共。
■中华女子学院幼儿园园长:胡华
胡华的学术背景使她在幼教领域出类拔萃。毕业于北师大的胡华是科班出身,目前她还在中华女子学院上课并指导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工作。她是幼教界的学者和思想家,是新一代园长中高素质的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熟悉中华女子学院实验幼儿园的幼教专家和家长将这里评价为“北京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不大,设计装修一派现代风格,只能容纳200多名孩子。但每年的招生季节都是幼儿园极其为难的时段,幼儿园要给大量未能如愿入园的家长做解释性的工作。胡华是“园长中的园长”,常常收到各地请她做高端幼教培训的讲座邀请函;北京一批现任园长做过她的“门生”。这位来自新疆的女园长为人颇具侠气,爽朗,简洁,单纯。她享受着简单生活带来的快乐,享受着书香浸润的愉悦。跟这样的园长打交道千万别玩心眼,她理解不了“心眼”的,呵呵。
■北京13中分校校长:田铁鑫
13中分校不简单,它在原106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目前在荟萃的西城是初中招生最热门的几所学校之一,其风头曾经甚至盖过了西城最顶尖的高中举办的初中校。虽然这两年热度稍有下降,但它的光环依旧。不过在部分家长和一些中学校长心中,13中分校只是以应试能力强见长,“只是会招生;招到高分孩子后拼命‘填鸭’,再死盯着他们以高分考上优秀高中”,一位业内专家爆料称“我不看好13中的培养方式”。甚至有人说13中分校的很多高分毕业生“后劲不大”。田校长这人不简单,不一般,在抓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很认真。他腋下夹着科学仪器,用他特定的尺度把面前的人和事算得清清楚楚。他什么都明白,乐于权衡事物的轻重然后玩太极;而太极玩得不太精准,让人一下便看出所谓的“玄妙”之处。
■北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
曹校长让我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具有良知、具有独立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乐呵呵地笑着,眼里充满了关怀和谦爱。他是一个踏实工作踏实做学问的人,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事。这样的人即使有什么方面考虑得不周全,师生也会善意地理解他。当然我没听到任何事情他处理不妥当。曹校长在各种荣誉面前从不动心,更不会与他人争抢荣誉了。他的学问做得不错,是生物特级,也是教育部认定的生物学科带头人。不知道曹校长会不会也像普通人一样发脾气上火;这个和善的、可爱的老知识分子若真的发怒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曹校长在学校没有机会动怒,他的二附中赢得了社会相当高的评价,尤其是今年高考,二附中位列西城第一梯队,在北京市也能进入前五名,其文科实验班在北京市足可以称雄。东城一位中学长坦言:我最欣赏二附中的办学风格,不声不响,真正在研究教育。
■北大附中副校长、北达资源中学校长:张思明
张思明是改革开放后北京最早成名的、最先被认可的那拨儿教育人物。教育部“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首批出版了他的专著《用心做教育》。张思明是安静的、思考着的、智慧的教育家。这个数学特级教师喜欢用数学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北大附中无论谁任校长,张思明的地位都不可动摇。他甚至是北大附中的文化符号,是推动北大附中运转的“永动机”。北大附中可以没有校长,但没有张思明则缺少了独有的文化味道。张思明也是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被称为“大师”的人。他领导的北达资源中学教育质量在海淀也可以与公立相抗衡。生长在校园的张思明不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他应该知道“社会化”对他的事业会有帮助,但他的气质和智慧使他不愿或不能完成“社会化”人格的转型。
■育英学校校长:马君义
马君义胸中装着真理和良知的尺子,当真理和良知被践踏被玷污,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捍卫真理和良知。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无比温暖的人,就向茫茫大海中的一块礁石,可以让疲倦的海鸟栖身。念他好的人特别多。他的校长朋友用四个字来评价他——醇、真、厚、诚。马校长是教育和管理专家,他精心地、本分地、规矩地打造着他的学校,以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育校的发展之路稳健,在教育资源富集的海淀区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育校也是实施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教育的学校;它的小学是海淀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教育质量堪与海淀一流小学相媲美。
■北京20中校长:陈恒华
英气勃发的陈恒华是20中知名的前任老校长马成营鼎力推荐的接班人,30岁刚出头就开始全面管理北京20中这所市级示范高中校,目前仍然是北京最年轻的“70后”大校校长之一。陈恒华也是北京市选派的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之一,具有中外高等学历教育的背景。20中是海淀北部的一所完中,学生近3000人。陈恒华稳重、低调、谦逊、质朴方正,潜心于教育教学,使20中在海淀北部具有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今年,20中高考重点上线率达70%,本科上线率97%,在生源质量一般的清河地区赢得了良好的评价。翠微中学原校长张山元现就任20中书记,使陈恒华的班子办学力量进一步加强。
■海淀实验中学校长:王庚民
王庚民全才全能,有胆有识,善于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发展他所领导的学校,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他不需要借助看似高深的管理理论,不以玄妙吓人。他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做好定位,然后持续发力精确制导。王校长具有创新精神,不喜欢按照常规“出牌”——在中国办学,过于循规蹈矩不可能使学校获得超速发展。他知道“不按常规出牌”可能对他会有影响,但他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重,愿意“铁肩担道义”。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海淀少了一所基础较弱的学校——阜成路中学,多了一所优质中学——海淀实验中学。今天的海淀实验中学一校两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该校在海淀都堪称上乘。这是一位既适合做公立校校长,又适合做民办校校长的理想人选,令人佩服。
■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校长:张金成
育新学校目前一校两址,如果高中规模再大点儿,历史久远点儿(育新刚成立12年),它的声望就会更高,因为规模较小的学校、历史较短的学校即使质量不错,仍然一时难以被人习惯性地放在历史、大校的背景中盘点。育新的质量确实不错,有的年份它的高考文理科一本率能排进海淀前5名。人家每年几十个班,育新才几个班,所以育新的崛起为海淀之外的人知之不多。张校长是育新的第二任校长,他把育新这所12年制的公立校带到了又一座高峰。张校长的治校才能在它任123中(今北师大三附中)副校长、育新副校长时就展现出来了。他善于抓大放小——在抓教学上很内行,很有心气,很有韧劲;善于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学校每一个环节高效运转。掌门育新,对张校长的能力来说没有压力。如果你了解育新新校区的历史,你就会深深感受到张金成对这里有多大的贡献!一位老先生给我放过张校长接手之前的那个校园(原校已被撤并)的原貌,那个肮脏的、破烂的校园一定会令你震惊!这个校园划给育新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师出身的张校长很有才气,长于诗歌辞赋。为人很讲情谊,是被朋友们经常惦念的人。
■北京八中分校校长:刘际蓁
去年,北京33中更名为“北京八中分校”,33中的最后一任校长退休了。八中副校长刘际蓁就任分校校长。八中分校是独立法人,刘校长是这里的法定代表人。
刘校长对八中分校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她期待在这所学校实现她的教育理想。当然,她必须向八中初中部寻求帮助,八中初中部校长张凤兰将每年往分校派出10位老师全职任教;分校每年培养、推选10位优秀教师到八中初中部任教。这样下来,八中分校的教师队伍将达到北京一类的标准。八中还注重在初中部和分校的同学之间开展交流互动,以同龄人带动同龄人的成长。今年1月,在西城全区统练中,八中分校初一年级成绩不负众望,特别是两个推优班和共建班,成绩已经跻身于市级示范校的行列。一所普通校就这样向优质校的阵营越靠越近。
■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
今天,朱敏的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可以雄视京城民办幼教领域,展露出王者之气。它增添了锡华教育集团的神采。二十一世纪幼儿园已拥有14家分园,每个园都是所在区域的孩子入园的热门园所。在锡华集团身份特殊的朱敏愿意把自己摆在普通人的位置,以普通人努力工作的方式赢得社会的尊重。
拥有医学学士、学前教育硕士学位的朱敏女士曾旅居海外。她潜心研究中外教育的异同,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幼教思想体系。这个时尚的知识女性思想深刻,能力全面,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壮大自己的“幼教王国”。
■小橡树幼儿园园长:王甘
很遗憾,只与王甘园长谈过话还未见过面。但北京幼教界几位“大姐大”都建议我和她多聊聊,“多写写她,为幼教鼓鼓劲。”中国幼教像王甘这样具有高学历的人不多,王甘是北大社会学硕士、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拥有高层次人际交往平台的“海归”中像王甘这样钟情于幼教,把幼儿教育作为人生事业的人不多。有人说王甘是为了让儿子上最适合的幼儿园而办了小橡树。且不管这样的说法是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还是实情,投身教育的人是值得肯定的。王甘从事幼教给北京乃至中国的幼教领域带来了一种力量,它让世人思考——幼儿教育是一个宏大的事业,不是每个“阿姨”都能在幼教从业;天真的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需要博士教授级的专家来提升入行的门槛。□老廖
2,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01
4月19日到21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天网》栏目播出了一部3集纪录片,片名为《镜子》,主题是反映孩子教育问题的。
一个反映孩子教育问题的片子放在了《天网》这个栏目,感觉有点不好理解,因为《天网》栏目是专门播放刑事破案的纪录片。
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安排似乎也有些道理,那就是如果孩子教育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孩子很可能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和主创人员介绍,这部纪录片酝酿了近十年,拍摄制作了两年多,一部只有3集的纪录片花费了这么长时间,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也说明了主创人员为此片所花费的心血。
我建议关注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能从片中三个家庭的家长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教育孩子也一定会有所启发。
02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三个有严重行为问题的男孩和他们的父母的故事,他们因辍学而被家长送到武汉一家培训学校进行行为矫正。
这三个男孩分别是:
家明,16岁,湖北人,高一学生,辍学在家一个多月,整天上网,理想是做一名背包客和流浪歌手。
张钊,18岁,河北人,高三学生,因为早恋和网瘾辍学在家四个月,有一个女朋友,把父母赶出家门,自己和女朋友住在家里。
泽清,14岁,家住广东,初二学生,辍学在家两个月,有网隐,喜欢下军棋,有暴力倾向,多次打过他的妈妈,家里的房门被他踢烂。
下面以我的观察来分析一下这三个孩子为什么走到了现在这种地步。
03
家明的家庭条件非常好,父母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一家国企工作,夫妻关系良好,外公外婆都是湖北大学教授。
按说家明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好的,父母关系很好,又是知识分子家庭,连外公外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其实,不少家长文化水平很高的家庭一样容易在教育孩子时出现问题,这些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家明的父母就是最典型的控制型家长,孩子没有一点自主权,干什么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连买衣服这样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主。
家明在诉说父母对他的控制
家明的父母主要问题有如下:
1、不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
2、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孩子
3、不给孩子自主权
4、包办代替太多
5、说话不算数
上面的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的情绪始终处于压抑之中,让孩子也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家明的辍学就是对父母控制的强烈反抗。
04
张钊的父亲,大专文化,在一家国企工作,母亲是高中文化,个体经营者。
张钊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照顾,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使得孩子的感情无处寄托,这是他早恋的最主要原因。
他们的主要问题有:
1、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2、和孩子交流太少,回家只知道看电视,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疏解。
3、两人都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
张钊说他的爸爸妈妈除了吵架还是吵架
张钊说他父母在家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
由于以上原因,张钊的感情无处寄托,于是就通过找女朋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因为对父母的不满,情绪上始终和父母处于对立状态,和父母很难很好的沟通,因此,也就没有心情去学习,这是他辍学的主要原因。
05
泽清的爸爸妈妈也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爸爸是一家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妈妈是一家医院的业务骨干。
按说泽清的家庭情况还是很不错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但为什么把一个初二的孩子教育成这个样子了呢?
我觉得有下面几个原因:
1、夫妻关系不好是最主要的原因,两个人因为关系不好,下班后都不愿意回家,这样的家庭,孩子回到家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2、泽清的妈妈不称职,因为夫妻关系不佳,自己心情不好,因此对孩子缺乏照顾,使得孩子得不到关爱。
3、泽清的家族里都是很有成就的人,因此,他从小被父母灌输长大后要有出息的思想,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4、不良的夫妻关系导致双方忽视了孩子的存在,孩子因为没有存在感而采取暴力、上网、辍学等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孩子辍学的真正原因。
泽清说他的妈妈不重视他
泽清说:“实际要在训练营呆81天的是他们(他爸爸妈妈),我可能只需要呆六天。” 这句话说明了他看的很清楚,问题在他父母身上。
因此,泽清这个孩子的问题主要是由父母关系不良所造成的,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健康孩子成长有多么重要。
06
这么一个弱小的女孩也说“不想被控制了”
上面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家明的父母是控制型的家长;张钊和泽清的父母是忽视型的家长,这两类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三个孩子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反抗精神,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辍学)来向家长宣战,最终使得父母不得不重视他们的问题,进而使父母意识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才会反思自己,走上改变的道路。
如果这三个孩子被他们的父母所征服,不去做反抗,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压抑在自己的内心里,他们长大后出现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没有他们那么严重,没有到辍学在家的境地,大部分孩子是通过学习成绩不良或者较轻的行为问题来反映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很多家长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是有问题的,没有辍学在家或者和父母严重对抗并不代表自己的教育就没有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内部的问题往往会通过孩子反映出来,每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在农村,人们在给儿子找媳妇时,都会打听女方的家庭关系如何,特别是女孩的母亲为人怎么样,这个做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还是从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开始吧。
3,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1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 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2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教育之“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画面、每一段对白都让我五味杂陈,都牵动着我的思绪,也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作为老师和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影片中家明对父母的“声声控诉”也让我泪水雨下,忏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刚当班主任时完全没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更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摆出的完全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只要发生了一些事情,对学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忽略了一个高年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点,没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有时下课打闹也是宣泄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他们需要这种身体的碰撞以宣泄自己这种生理的成长的需要。后来通过自己的学习,才深深的意识到那时的孩子并不是逆反,所谓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了。后来自己又教高年级时,我完全换了一种方式对待这样的孩子。 记得刚送走的毕业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自己认为处理得较艺术。一位学生顶撞学校的保洁人员,班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尊重别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着,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并让孩子践行,尽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认为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让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再学习。六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简单的说教似乎对他们的心灵没有触动,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害怕一会儿,有的孩子甚至会暗笑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老师拿我没有什么办法?不就是发一顿火吗?俗话说“教不严,师之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一定是我这个当班主任的没有教育好学生。于是我马上让学生把保洁阿姨请到了我们教室,首先我代表学校对保洁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感恩他们让学校变得如此美丽、整洁,并向保洁人员一鞠躬。然后让全体学生向保洁人员鞠躬,表示感恩。最后让顶撞的学生向奶奶道歉,此时的学生鸦雀无声,静的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此地无声胜有声。我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希望通过我的以身示范,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做错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据理力争。自此以后,我班孩子再也没有出、发生过这样不尊重保洁人员的现象。我想这样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而是应当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接纳、宽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颗满满的爱心,改变自己,滋润、浇灌孩子的生命,让生命成为生命本身,只需静待花开。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3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 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5 国内知名实用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石家庄二中《镜子》的活动中说:“这是我在央视看过的最有落地的节目,和心理学有关。它直接指向父母和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灵魂深处的穴位,最亲密的接触。”以下是我在《镜子》上的亲身经历: 首先,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学校每周的五天教育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孩子容易接受和成长。但周末的两天,孩子很容易被家里的父母宠坏,学习生活不规律,忘记了在学校培养的五天好习惯。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蓬勃地成长,才能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 第二,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是受父母影响最大的。你叫孩子不要扔衣服,回家就扔在沙发上,一直叫孩子整理衣服。孩子们会照你说的做吗?不允许孩子在网上看电视和玩游戏,但是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在盯着放大了音量的电视节目或者坐在电脑旁边忘我地玩各种游戏。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觉得平衡吗?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要这样做。最好的办法是陪孩子做作业,或者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安静的看书看报做点家务,让孩子觉得父母做作业不清闲,这样孩子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愿意做作业。 第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即使很忙,父母也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聊天,聊天,给孩子讲故事。亲子沟通要注意科学的方法:第一,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关注和需求,才能给他们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以后的交流更容易。孩子告诉你开心的事,你应该开心;孩子告诉你不开心的事,你要让他发泄,表示同情;当孩子告诉你一个你不感兴趣的话题时,你要耐心地听,以示你注意到了他的对话。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和你说话,父母也能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6 下午观看了社会与法频道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感触良多。 其中有一个孩子沉迷于网络,不与外界沟通。父亲墨守成规,教育上过于刻板,父母经常吵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在看电视,不关注孩子。因为知道机构会有“家长课堂”,才答应参加机构的训练营。他在片中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实际上要待81天的是他们,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 这位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确实是需要改进。一个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和有问题的家庭教育。表面是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长。片中的训练营设置“家长课堂”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家长观念的改变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就像一个孩子说的那样,训练营结束后一小段时间内,爸爸改观是蛮大的,但是没多长时间肯定又会恢复到原样,毕竟四十多年都这样,怎么可能通过6天的“家长课堂”就完全改正。 确实是这样的,改变一个人观念不容易,何况是几十年来坚信的观念,而且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观念。那单单把孩子的问题归结到父母身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已经长大了,还只是孩子、未为人父母的我,知道父母观念难以改变这个事实,也完全了解他们肯定是爱我的,只是他们在爱的方式上可能不太正确。但是我要拥有我想要的生活,这就要靠自己了。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因素大家相差的不多,环境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我们要去做什么,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片中的一段话: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为孩子不能一味地去抱怨父母,我们要去理解父母的这种爱、客观地去认识父母。其实每一个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在于自己。所以作为孩子,要把成长的动力回归到自身,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片中还有一段话: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来,每一个家庭都在承载着获取物质的压力,似乎我们都像连轴转的机器和齿轮一样,必须奔跑在获取金钱的道路上。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成果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 这或许也是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一个原因。2012年起,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看来心理学专业的前景不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