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礼@小优助手

时间:2023-12-20 08:47:52编辑:生活君

1,张钦礼的人物生平

一个曾被穆青的《焦裕禄》写成“焦裕禄亲密战友”的人1962年12月,焦裕禄调来兰考。张钦礼时任县委副书记。县委分工,由张钦礼抓兰考除三害。成立了“除三害办公室。焦裕禄是个好干部,他一到兰考,就发现了张钦礼的冤屈、干劲和才华,和张钦礼结合在一起了。在张钦礼的建议下,焦裕禄大胆给抵制浮夸风、共产风的2000多名干部平反,使兰考各级领导班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张钦礼又受命制定治理三害的规划。焦裕禄和张钦礼齐心协力,带领干部和群众查风口、治沙丘,查洪水走向,排内涝,深翻土壤,治理盐碱地,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使兰考的自然面貌和农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张钦礼此时主持县委全面工作。一年后的1965年5月上级调来周化民任兰考县委书记,不久兰考搞四清运动。县委书记去领导四清,分工仍由张钦礼抓面上的生产和工作。此时,新华社记者来兰考采访。张自然成了焦裕禄事迹的主要介绍人。1965年底,穆青、冯健、周原来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张钦礼就花了大量时间对焦裕禄的事迹做了生动详细的介绍,一介绍就感动了穆青。穆青听后,感动地说:我参加工作28年了也没有哭,这次被焦书记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咱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重新报道焦裕禄。他们本来是想报道整个豫东灾区的面貌,经过张钦礼介绍后,决定着重报道焦裕禄的事迹。那天晚上7点开座谈会,张钦礼了解得最全面,他一介绍,穆青就开始流下眼泪,晚上谈到后半夜。穆青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才作出报道的决定。《人民日报》宣传焦裕禄的长篇通讯发表在1966年初,通讯上把张钦礼称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

2,张钦礼出生日期

张钦礼,河南兰考南彰镇张庄人。1945年参加革命。年轻有为,能说会道。二十二岁就当了考城县县长。1954年兰封考城合为兰考县,他当过县长。1957年反右派时,因说真话险成右派;1959年,为民请命,打成严重右倾而免职下放到兰考农村劳动改造。1962年经平反而重回县委领导岗位。文革中受到迫害,被周总理所救。文革结束后被打成林彪、四人帮余党,至今未被平反。[1]
中文名
张钦礼
外文名
张青天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河南兰考南彰镇张庄村
出生日期
1927
逝世日期
2004
职 业
党政干部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二十二岁就当了考城县县长

3,焦裕禄被誉为什么?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2009年9月10日,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后世兰考县的干部群众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三害“内涝、风沙、盐碱”得到有效治理。

4,焦裕禄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父亲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的一个叫作北部山的小山村里,那里是孔孟之乡,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父亲从小的成长环境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我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小的时候,我的爷爷因迫于生活压力上吊自杀了。从那以后,这个家就彻底不行了。我的奶奶一辈子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因为家里很穷,我父亲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开始逃荒、要饭、做长工,甚至还被抓去辽宁抚顺大山坑煤矿挖煤,吃尽了苦,受尽了罪。我的父亲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随军南下,到了河南尉氏县。他在尉氏县认识了我的母亲徐俊雅,两人结为伴侣,相亲相爱地度过了15年时间。他们共同养育了6个孩子,三男三女。1953年的时候,为响应农业支援工业的号召,我父亲被调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在这个厂里,我父亲经过刻苦学习,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生这么一个深造过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完以后,他又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然后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一金工车间的车间主任。这期间,他带领科技攻关团队和工人师傅们,生产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2.5米的大型矿山机械卷扬机,他当时任卷扬机试制的生产总指挥。这是我父亲在工业战线上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他前前后后在工业战线上工作了9年时间,占了他整个18年工作经历的一半。他在最穷最苦最难的时候到了兰考我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兰考的呢?他是在兰考最穷最苦最难的时候去的。难到什么地步?平均亩产只有43斤。兰考当时穷得出名,全县36万人中,有近20万人都在要饭。兰考在历史上饱受风沙、盐碱、内涝这“三害”的危害。有一句话叫“灾区栽干部”,所以这是一个谁也不愿意来的地方。在有两位干部都表示去不了的情况下,当时的地委书记张申同志想起了我父亲,他们是一起南下的干部,他觉得我父亲一定会同意去的。果不其然,我父亲当场就表示,“兰考的情况我是知道的,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够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我父亲是临危受命,来到了兰考。他从工厂调到地方,工资降了40多元,那个时候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但我父亲二话没说,坚决服从组织上的调动。因为兰考的老百姓太穷了,我父亲到了那里后,对干部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比如,到群众家里去吃饭,必须要到村里最穷的那一家去吃。为什么?我父亲说,不到最穷的这一家,你就不知道这个地方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什么。他还提出,一不准让老百姓买,二不准让老百姓借,老百姓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而且,你走的时候,一定要把饭钱交了,一分一厘的便宜都不能占。

上一篇:华录百纳股票

下一篇:王守义@小优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