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小优助手

时间:2023-12-20 05:31:49编辑:生活君

1,马雅可夫斯基哪里人

马雅可夫斯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俄语:Влади_мирВлади_мировичМаяко_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苏联诗人、剧作家,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中文名: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外文名:Влади_мирВлади_мировичМаяко_вский国籍:苏联出生地:俄罗斯帝国库塔伊西省巴格达蒂出生日期:1893年7月19日逝世日期:1930年4月14日职业:诗人,剧作家毕业院校: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代表作品:《穿裤子的云》《列宁》《宗教滑稽剧》人物生平马雅可夫斯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省的巴格达蒂村,父亲是个林务官。1906年父亲去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1908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为党的宣传员。他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曾3次被捕,在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拜伦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大批未来派的诗人、画家。1912年底,他和大卫·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收在诗集里的马雅可夫斯基两首短诗《夜》、《早晨》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一些诗作如《码头》(1912)、《城市大地狱》(1913)等,都有着鲜明的未来主义烙印。第一部剧作《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913)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同年由他本人在彼得堡上演时主演,显示了一定的表演才能。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的效果,其思想倾向则是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在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写作了不少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作品。在第一部“纲领性的作品”——长诗《穿裤子的云》(1915)里,诗人向资产阶级喊出“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的响亮口号,反映了马雅可夫斯基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和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在长诗《战争与世界》(1916)里,诗人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发出了反对战争的悲愤呼声。1917年,马雅可夫斯基从艺术之宫走上战斗的街垒,同革命人民一道参加埋葬旧世界的斗争。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以轻蔑的口吻宣判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死刑,这首短诗成了革命水兵攻打冬宫时的战歌。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明确宣布站在苏维埃政权的一边,为新政权工作,他到广场去,到工厂去,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朗诵诗歌,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作。面对资产阶级庸夫俗子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诅咒,马雅可夫斯基愤然挥笔,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革命颂》(1918)。1919年至1922年间,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工作,和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一种配有短诗的宣传招贴画“罗斯塔之窗”,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在十月革命以后的几年时间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创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诗人的艺术才华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后的1918年写了《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诗剧通过《圣经》中洪水淹没大地的神话传说,反映十月革命的内容。长诗《一亿五千万》(1920)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法,表现新旧世界的斗争,歌颂一亿五千万苏联人民的伟大胜利。著名短诗《开会迷》(1922)以辛辣尖锐的语言,讽刺嘲笑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浸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之后有长诗《列宁》、《好!》(1924),讽刺喜剧《臭虫》(1928)、《澡堂》(1929)等。他是戏剧革新家。主张舞台应有强烈的剧场性和假定性,反对自然主义地描摹生活。又说"舞台不是普通的镜子,而是放大镜"。他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苏联戏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从1919年起,马雅可夫斯基同未来主义的右翼分道扬镳,组织“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协会,简称“康夫”。1923年,他创办《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杂志,担任主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诗篇中,如《给艺术大军的命令》(1918)、《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1921)、《魏尔伦和塞尚》(1925)等,马雅可夫斯基对未来主义者们、想象主义者们、阿克梅主义者们提出批评,大声疾呼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服务。从创作实践来看,马雅可夫斯基这个时期的某些诗歌虽然或多或少的残留着未来主义的痕迹,但其主流是革命化和大众化。1925年发表的著名长诗《列宁》,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长诗以强烈的感情,描写列宁战斗的一生。歌颂列宁高尚的人格、不朽的事业和光辉的思想,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长诗包括序诗和三章正诗。序诗阐明长诗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三章正诗分别从“列宁与时代”、“列宁与革命”、“列宁于人民”三个方面去描写列宁,阐明“他做过什么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来自什么地方?”主题鲜明,结构严谨。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创作了气势磅礴的著名长诗《好》。以史诗的形式,描写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战斗历程,展望社会主义苏维埃祖国的美好前景。全诗共19章,第一章可称为序,说明史诗的创作原则;第2章至第8章,描写苏维埃祖国在烽火中诞生;第9章至第16章,描写共和国的巩固和成长;最后三章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望共产主义未来。从一个未来派诗人转变为无产阶级歌手,一方面招来了未来派的攻击,另一方面也受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这是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再加上爱情的失意,内心十分痛苦。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悲愤的自杀了,终年只有37岁。自杀之谜长期以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身亡被视作百年不解的谜团,各种猜度和臆断纷纭迭出,令人莫衷一是。他为什么要自杀?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自杀这条骇世惊俗之绝路呢?人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这当中的详细过程只有诗人生前最热恋的女友,同时也是他的死亡见证人女演员娜拉-波隆斯卡娅最最清楚,她回忆了自己和诗人的恋爱过程以及她所了解的诗人的情况。他们的最初相识是在1929年5月。在苏联最大的城市莫斯科,他们偶然地相遇了,并且很快互相就熟悉了,接着就相约,就共同去散步,两人时常在一起,彼此间增进了友谊,也互相有了深入的了解。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深着。马雅可夫斯基开始邀女友波隆斯卡娅去他家作客。她很高兴同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在他家,马雅可夫斯基把自己出版的书拿给她看,把自己写的诗朗诵给她听。他的嗓音低沉浑厚,他非常激动,真的动了感情,那诗从他的嘴里朗读出来,有着感人的魅力,他富于激情而又幽默风趣,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天才演员。波隆斯卡娅被眼前的这个男人征服了,她的心开始和他贴近了,和他产生共鸣,她被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和热情深深地吸引了。波隆斯卡娅开始天天去诗人在鲁比亚卡的家,他们相爱了。在一天晚上,波隆斯卡娅和马雅可夫斯基一同去漫步,他们并肩走在鲁比亚大街上。当走到广场时,突然,当着过往行人的面,马雅可夫斯基跳起了马祖卡舞,他兴奋极了,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本来高大笨拙的身体,此时却显得那么轻盈、滑稽、动人。和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波隆斯卡娅觉得既有欢乐,也有痛苦和忧伤。马雅可夫斯基是个极不安分的人,他从没有过安详、平静的时刻。有时候,波隆斯卡娅正处在欢乐之颠时,他却不知为什么忧郁起来,要么连续几小时一言不发,要么神不守舍,像是为某件事发愁,这使得波隆斯卡娅的情绪也随之而一落千丈。像这样大煞风景的事是常有的,可是马雅可夫斯基有时候又神采奕奕,莫名其妙地兴奋,每到这时候,他便反复朗读几行诗,吟咏着他自己即兴而作的曲调。有一段时间,马雅可夫斯基的情绪处于“最低波谷”,他常常一个人独自坐着发愁,缄默不语。这使波隆斯卡娅很着急,便关心地问他究竟出了什么事?他总是吱吱唔唔搪塞过去。他开始吃起波隆斯卡娅丈夫雅辛的醋来。有好几次,为这事他和波隆斯卡娅发生龃龉。30年代初,他向波隆斯卡娅提出要她与雅辛离婚,退出戏剧界,做他的妻子的要求。波隆斯卡娅没有答应。这一段时期,又是诗人最“倒霉”的时候,他的创作开始受到评论界的冷遇,这使得他心情苦闷,无所适从。沉默和孤寂压得诗人透不过气来,诗人的身体也愈来愈糟。回想当年自己曾写出轰动一时的辉煌长诗《列宁》和《好!》,因为这他被公认为一切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代言人。而他已力不从心,他的作品逐渐不被重视,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跫跫足音,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了,他于此虽不甘心,却也无奈。波隆斯卡娅的排演越来越忙,她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她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总不满意,成天想着如何演好。为此,她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会面明显减少了,有时,甚至一个星期乃至半个月不见上一面。这很使马雅可夫斯基多心,他开始为波隆斯卡娅同他和疏远而忧心忡仲,他再次要波隆斯卡娅放弃演戏,和雅辛离婚,这使得波隆斯卡娅很为难。她开始被激怒了,随之而来的是两人无休止的争吵、埋怨。波隆斯卡娅开始有意避开和他见面了,他们的关系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天,波隆斯卡娅幕间休息时,接到了马雅可夫斯基打来的一个电话,他在电话里说自己很孤单,很痛苦,只有心爱的波隆斯卡娅能拯救他。波隆斯卡娅听了很感动,安慰他说:她同样不能没有马雅可夫斯基,她很想见他一面;一俟戏演完,她马上就去他那儿。波隆斯卡娅听到报幕的铃声,想挂断电话急着上场,就听到话筒里马雅可夫斯基又说话了:“娜拉,我亲爱的,我现在信中向政府提出,把你看作是我家成员之一,你不会反对吧?”波隆斯卡娅听不懂他说这话的意思,也从没想到过他要自杀,她只是在电话里委婉地说:“我的上帝,我什么都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说完,挂断电话,就去演出了。演出结束之后,波隆斯卡娅马上去了马雅可夫斯基那儿,她请求他不要因为她而过分担忧,要保重身体,她迟早会做他的妻子的,这她已铁了心。只是,她想慎重、周全地考虑如何做得更策略些。她担心他的神经出了问题,要他去找医生看一看。她说完这些,又同他呆了一会儿,便告辞而去。时隔一天,在波隆斯卡娅重又见到马雅可夫斯基后,马雅可夫斯基已开枪自杀了代表作品代表作有长诗《穿裤子的云》。革命后写了剧本《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之后有长诗《列宁》、《好!》,讽刺喜剧《臭虫》、《澡堂》等。人物评价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他是戏剧革新家。主张舞台应有强烈的剧场性和假定性,反对自然主观地描摹生活。他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苏联戏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在世界现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过去的苏联戏剧批评界,人们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戏剧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没有给予公正的评价。著名导演梅耶荷德早指出:“马雅可夫斯基是个真正的剧作家,他一度没有得到承认是因为他超前了好几年。”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最美好情感的诗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他相继写下三首“中国题材”的诗作,即《不许干涉中国》(1924)、《莫斯科的中国》(1926)和《你来读一读,踏上巴黎和中国》(1927)。他在诗文中提到中国和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多达数十处,这在苏俄文学大家中比较少见。反过来,中国人民对马雅可夫斯基的热情之高亦世所罕见,他的诗作几乎全被译成汉语,且发行量巨大。“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世界,/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得很好。”“铁锤/和诗句,/请歌颂/这青春的大地。”他的这些诗句,在当年的中国家喻户晓。他的诗歌风格,更是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诗人。对于我们而言,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现代经典,也构成一种经典的现代。纪念雕像此雕像是苏联著名的雕塑家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基巴尔尼柯夫(1912~?)的作品,青铜制品,像高62厘米(不连座),台座用富拉玄武岩制成,座高22厘米,1956年由苏联美术家联盟转赠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基巴尔尼柯夫在塑造此像时,技术更老练,观察更细致,能以适当的手段取得内容和形式的一致。这尊雕像在构图上尤其具有独创性,它突出表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头部和两肩,让肖像的脸部神情更集中:冷眉横对的冲动是这尊雕像的主题内涵。这位革命诗人的气质与性格非常鲜明,因而雕像也更富感染力。

2,马雅科夫斯基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锁定
马雅科夫斯基(1893~1930)苏联诗人、剧作家。生于格鲁吉亚的一个林务官的家庭。1912年开始诗歌创作,深受未来主义派影响。他的《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之后有长诗《好!》,讽刺喜剧《臭虫》《澡堂》等。他是戏剧革新家,主张舞台应有强烈的剧场性和假定性,反对自然主义地描摹生活。他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苏联戏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1]
中文名
马雅科夫斯基
国籍
苏联
出生地
格鲁吉亚
出生日期
1893
逝世日期
1930
职业
诗人 剧作家
代表作品
《好!》《宗教滑稽剧》
马雅科夫斯基
苏联天才诗人马雅科夫斯基(1893-1930)只活了短短的37岁,他潇洒不羁而又光明坦荡。至今,他仍被包裹在重重的迷团之中:其一,是他的自杀;其二,是他的恋爱。
马雅科夫斯基终身未娶,但在自杀前的绝命书中,却把两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列为家属。这两个女人——莉丽娅和维罗尼卡,曾是他的情人和伴侣。其实,马雅科夫斯基爱过的女人绝不止她们俩。他在诗歌创作中从不掩饰自己对女人的爱,这些爱给他带来无限的幸福与欢乐,激励他产生耀眼的灵感火花;同时,也使他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与悲哀之中。作为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死同女人、爱情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马雅科夫斯基向观众做了富于抒情意味的自白。由于他的体验很有社会意义,很有煽动力,结果自白变成了宣传,作者变成了演说家。在自己的第一个剧本中,马雅科夫斯基就表现出他对戏剧的基本追求,用他后来的说法,就是“把剧场变成讲坛”。
马雅科夫斯基于1913年12月在比得堡上演这个悲剧,并且扮演主角。这个悲剧和当时剧坛的风气、趣味格格不入,资产阶级舆论疯狂地加以诋毁,把它称为“ *** 的”剧本、“神经病人的梦呓”。用马雅科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资产者的鼻子嗅出了我们是带炸弹的战士。”
马雅科夫斯基从小就对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05年革命暴风骤雨般的日子里,12岁的马雅科夫斯基观看了格鲁吉亚一个剧团上演的号召人们反抗社会压迫的剧目,并深深地迷上了戏剧。
从诗歌创作转向戏剧创作,对马雅科夫斯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因为他的诗作在本质上是戏剧性的。他的诗有一个特点梅耶荷德简介,就是只有在最后听朗诵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它。马雅科夫斯基的诗剧运用的是演说家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满了感叹,有许多呼语和提问,由于内容本身表现了行动,诗的节奏富于变化,马雅科夫斯基的诗作有很大的动作性。马雅科夫斯基深知这一点,他说过,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在舞台上演出。
马雅科夫斯基的宣传画和他为自己的书所作的插图也充满了动作,他的“罗斯塔之窗”有强烈的政治性,采用诗配画的形式,清洁虽然简单,但是往往富于戏剧性。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用来配合画面的简洁生动,很容易转化为剧本中的文字说明,用以描述人物的行动和具体的场景。因此,可以说马雅科夫斯基的创作有一种明显的戏剧化倾向,而戏剧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活动,并在其中占了重要地位。
理性戏剧
马雅科夫斯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理性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属于理性戏剧代表人物的大作家还有高尔基、萧伯纳、恰佩克、布莱希特等人。和这几位大作家相比,马雅科夫斯基戏剧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具有最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梅耶荷德看来,倾向性是作为剧作家的马雅科夫斯基最根本特征。马雅科夫斯基也曾说过他从事戏剧工作的实质就是要"让舞台成为论坛。"他直言不讳地声称文学应"把目的性放在首要地位","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反映十月革命、歌颂劳动者、批判剥削者的《宗教滑稽剧》,抨击小市民习气的《臭虫》、揭露官僚主义的《澡堂》都具有极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为了便于阐述宏观的政论,将思想"物化",马雅科夫斯基戏剧的背景往往具有全球性的规模,采取史诗般的开阔视角,运用气势恢宏的极度夸张。《宗教滑稽剧》曾动用350个演员,剧情从"全世界"到诺亚方舟,再上天国、如地狱,最后进入乐园。时空跳跃转换是最大幅度的。各种阶层的人物和魔鬼、天使、天主、以经死去的托尔斯泰等"圣者"、"将来的人"以及乐园中拟人化了的面包、盐、糖等几十种物品同台演出。政治与艺术、诗与歌、崇高与滑稽"混凝体"般地结合在一起。在《臭虫》中,时间的跳跃跨过50年,一具冻僵的尸体在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复活,其有害影响瘟疫般地传到狗身上,又从狗身上传染给人,成群的少女集体发疯……《澡堂》一剧,现代人中夹杂着未来的"磷光女人",正剧中穿插着杂技与烟火。人们运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造出"时间机车",奔向2030年,而在新世纪中,共产主义的诞生已成为历史。
如果我们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便不难发现,在欧洲理性戏剧的代表人物中,马雅科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最为相似。他们两个人开始剧本创作的时间十分接近,剧作中理性、概念的因素最为突出。可以说布莱希特丰富了马雅科夫斯基的倾向性戏剧,也可以说马雅科夫斯基预料到了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许多东西。而马雅科夫斯基用戏剧为革命斗争服务比布莱希特更早一些,他在1918年就写出了歌颂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戏剧"--《宗教滑稽剧》,布莱希特到1927年以后才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宗教滑稽剧》说马雅科夫斯基是布莱希特的先驱者。
现代戏剧
马雅科夫斯基的剧作就其内容的倾向性而言可归入欧洲理性戏剧之列,而在形式、技巧的创新方面则同欧洲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有许多相通之处。
马雅科夫斯基与未来主义的关系尤其密切。他多次声称自己是未来主义者。在1913年的《戏剧、电影、未来主义》一文中,他声称要"为未来主义者的艺术"而"在美的各个部门"搞"大破坏",对戏剧也不例外。他反对"抒情的 *** ",反对装置精美的布景和道具,提倡"走向未来的戏剧"。马雅科夫斯基认为现代生活要求加快语言的节奏,"迅速、经济、简短",用短句取代冗长的复合句,创造"电讯题材"的语言。词语应该变换、破坏,每日更新。在人物塑造上,马雅科夫斯基主张描绘"新人",既"未来人";这种新人不是过去文学艺术中那种孤立无靠的个别的英雄,而是生活在"群体"、"群氓"之中,有团结感和责任感,英勇乐观的强者。马雅科夫斯基和未来主义者一样,对现代科学技术极感兴趣。他曾经迷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0年,他听过关于爱因斯坦理论的课程。《澡堂》中的"时间机车"便是一种生动的隐喻。
马雅科夫斯基虽然和未来主义者有不少相通之处,但是他属于左翼未来主义。他说过:"未来主义在我们是一个传统的名称。我们的简称是:'康夫'(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思想上我们和意大利未来主义没有丝毫共同之点,共同的地方只是在材料的形式上的加工。"
马雅科夫斯基和表现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他的剧本主题思想往往是外加的,特别指明的。作者的立意明显、人为地贯穿全部剧情。在谈到《臭虫》的创作时,马雅科夫斯基直言不讳地说他是把"事实""压缩和概括在喜剧的两个中心人物身上",把"事实""翻译成有行动的和引人入胜的戏剧语言。"他的某些表现手法也是表现主义的,比如《臭虫》的结尾,普利绥坡金被关进动物园笼子与一只"普通臭虫"为伍,这一场面和奥尼尔表现主义名剧《毛猿》结尾的处理几乎毫无二致。
马雅科夫斯基可以说是在积极借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完全新型的,连俄罗斯当时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都为之震惊的戏剧,用以歌颂十月革命,歌颂劳动者,批判小市民习气和官僚主义。他的戏剧可以说是从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通向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的一座桥梁,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梅耶荷德体系
正如契柯夫是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的剧作家一样,马雅科夫斯基是梅耶荷德戏剧体系的剧作家。他和梅耶荷德共同奠定了二是年代苏联新型的政论剧。这种新型戏剧后来被人们从不同角度命名,称为史诗剧、叙述剧、隐喻剧、假定性政论剧、理性剧、蒙太奇剧、辨证剧等等。[2]
马雅科夫斯基与梅耶荷德的戏剧探索和革新有几个特征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反对刻画个人心理的"室内"剧。马雅科夫斯基多次强调"反对室内艺术,反对心理的胡猜",他认为心理现实主义戏剧是:"躲进笼子一般的家里"去"胡猜别人的心理",主张戏剧应当把"个人"从"袈裟"里抖出来。马雅科夫斯基和梅耶荷德把矛头对准斯坦尼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所遵循的心理现实主义传统。他们甚至在剧本台词中对"莫艺"进行嘲讽,让演员把"莫艺"的海报撕得粉碎。这种反对心理描写的倾向在十月革命后产生有其必然性。正象某些些评论家总结的那样--革命时代不能容忍所谓表现人的隐秘心理的艺术。
虽然马雅科夫斯基与梅耶荷德的主张有其片面性,但是这种忽略个人心理刻画,注重表现人的社会属性的倾向,恰恰是苏联政论剧以及布莱希望特为代表的叙述体戏剧的突出特征梅耶荷德简介,就是说,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戏剧体裁的基本特征。
第二,高度的假定性。马雅科夫斯基坚决反对"传达对生活的照相式描绘"的戏剧,认为写实的布景道具的"死背景"只能束缚演员的艺术。他推崇"没有布景装置"的莎士比亚戏剧,赞赏虚拟的表演,在《澡堂》中的"时间机车"同样是虚拟的,剧本注明这辆"无形机车"居然是由剧中人物用虚拟表演"拖着"和"扶着"移动的。可见,马雅科夫斯基在戏剧观上和梅耶荷德相当接近。梅耶荷德之所以在一片反对声中高度评价马雅科夫斯基的剧作,独具慧眼地在批评家们视为瑕疵的地方发掘出可贵的独创,这是因为他们都推崇假定性戏剧。
马雅科夫斯基善于打破体裁界限,把许多对立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他的剧本中,既有批评性的讽刺主题,又有歌颂性的英雄主题;既有臭虫普利绥坡金、巴扬的每个讽刺对象,又有"复活人身研究所"教授、教授等正面人物。在《臭虫》的海报中,说这出喜剧使人们既"捧腹大笑"又紧锁眉宇……这一切都说明马雅科夫斯基是一个最大胆、彻底的戏剧革新闯将。多种对立因素的高度综合造成了新型戏剧体裁、为梅耶荷德的舞台艺术革新创了条件,为苏联政论剧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继《臭虫》和《澡堂》五十年代在莫斯科复演后,在六、七十年代,世界剧坛上掀起了一股马雅科夫斯基热。在意大利和法国,在斯德哥尔摩、伦敦和东京,在东欧诸国和遥远的古巴,都上演了马雅科夫斯基戏剧。历史已经证明,马雅科夫斯基不论作为诗人还是剧作家,在世界文坛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913年,马雅科夫斯基初次涉足戏剧领域。这位20岁岁的诗人发表了3篇关于戏剧和电影的文章,批评当时剧坛上的陈规陋习,呼吁创造新的戏剧形式。就在这一年,马雅科夫斯基创作了他的第一个剧本——《符拉基米尔.马雅科夫斯基》。剧中塑造了一个十分敏感,无法忍受俄罗斯专制统治的诗人的形象,表现了他的悲剧性遭遇。剧本预示了正在形成的革命风暴,但对社会的抗议却用颇为奇特的形象表现出来。剧作者本人上场,扮演与他同名的主人公,和他一起上场的是一些幻想出来的角色,诸如“一个领着一群又黑又瘦的猫的老头(几千岁)、“一个没有眼睛和褪的人”、“一个带着两个吻的人”等等。在这些古怪的角色身上,体现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对资本主义城市生活的仇视和对纯洁的爱情的渴望。

3,谁能详细介绍一下马雅可夫斯基

展开全部 马雅可夫斯基(1893一1930)是著名的俄国诗人,出生在格鲁吉亚山区的巴格达吉村的一个林务官的家庭。他童年时代就喜欢文学。1906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不久即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马雅可夫斯基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并开始写诗马雅可夫斯基简介,早期诗歌具有未来派的色彩。长诗《穿裤子的云》(1915)是一部爱情诗,但其基调是批判资本主义。 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简介,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他写出了短诗《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和《向左进行曲》(1918), 以及剧本《宗教滑稽剧》(1918)和长诗《一亿五千万》(1921)等许多歌颂革命的作品。1919年至1922年期间,马雅可夫斯基为俄罗斯电讯社的“罗斯塔之窗”工作,他作的诗画题材广泛,简洁鲜明,颇受群众欢迎。他的讽刺诗《开会迷》(1922)辛辣地讽刺了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 1924年以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先后发表了长诗《列宁》(1925)和《好!》 (1927),长诗序曲《放开喉咙歌唱》(1930),讽刺喜剧《臭虫》(1928)和《澡堂》(1929),以及美国组诗和特写《我发现了美洲》等。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 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杀(1930年)

上一篇:刘江书法@小优创作中心@小优助手@小优热门

下一篇:00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