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句丽历史相关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
【高句丽中的文化】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是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2,为什么说高句丽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1.高句丽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正值王莽篡汉。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而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周围诸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之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之际再次大举入侵,名义上是尊奉北方政权,实则暗中掠夺土地。到了南北朝末叶,它不仅占有辽东四郡,而且还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政权。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终以隋炀帝失败而引发内乱。隋亡后,李唐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其国民大部被唐军虏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一带,小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就是一个由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为唐所灭。
4.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新罗大将王建弑主篡位,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称作高丽,是因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故以高句丽继承者自居。然而,新罗人乃朝鲜半岛三韩(马韩、弁韩、辰韩)之后裔,与夫余人所建的高句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虽有部分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但不等于他们自己就是高句丽人。后来王氏高丽后为李氏高丽所取代。李氏高丽曾臣服于中国,终明清两代,均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直至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为止。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但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其领土均未出朝鲜半岛一步。
5.朝鲜人以前也不认为自己是高句丽的后裔。王氏高丽的创建者王建在临终前所写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全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他自认为是三韩后裔,而不是什么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从王氏高丽直至今日之朝鲜族,确实继承了高句丽不少的东西。但日本也继承了很多中国文化,不能因此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应该说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还准确的。但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以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混乱,乃至明显的错,曾一度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句丽(亦称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了给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找到一个合理的由头和解释,该书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还对李氏朝鲜政权的历史沿革作了一个完整而又错误的交代:将原本属于我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被源出三韩的新罗继承者王氏政权所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进一步篡用了商朝遗胄箕子所首创的“朝鲜”这一头衔。
综上所述,说高句丽史属于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的一部分,恰恰是对历史事实的还原与尊重。
3,高句丽的建立与崛起
“权利炙手热,争道俱着鞭。”权势此物,向来深得人心,拥有权势,财富、美人便可应有尽有。中国在 历史 上不断分裂又统一,不过也是为了权力之争。自封建王朝建立以来,天下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百姓不追求天大的权势与滔天的财富,只要皇帝能将国家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王朝便可以长久持续。但皇帝并不容易,除了处理国事,还有警惕旁人夺权,更要警惕他国来犯。 历史 上曾经有一个强国,曾对隋唐朝代产生巨大的威胁,以至于两个王朝的四位伟大帝王看完地图后都指着此强国说:死也要把它灭了。 高句丽的建立与崛起 这个强国就是高句丽。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占据了辽东大片土地。在中国统一时,它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对于那时的帝王以及百姓来说,这个政权就是一个国家。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 高句丽是由 朱蒙 建立。朱蒙原本是夫馀王族中的成员。夫馀族又被人们叫做扶余族,是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平原上的一个民族。朱蒙是扶余的王子,与族中人产生了不可调节的权力争斗,不论是在哪个朝代,争权夺势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扶余只是一个小国。 一场权力的斗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扶余的那场权力的斗争中,身为王子的朱蒙最终失利。迫不得已之下,他向南逃离。虽说在权势斗争中失败了,朱蒙依然有许多忠心的部下跟随着他,他们一路逃亡,到了如今的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了后来的高句丽。 高句丽在成立初期,只由几个小部落组成,但很快,高句丽的政权就扩张到了汉江流域。建武十二年,高句丽的太祖王将分散在各地的五个部落设为五个省,开始了他集权化的统治。 之后,高句丽在中国的地图上不断扩张,吞并了不少部落,甚至脱离了汉朝的掌控,直接与汉朝相对。 高句丽骁勇善战,战力雄厚,超出了封建王朝皇帝的想象,成为各朝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与隋朝的战斗 589年,隋朝一举灭掉陈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混乱年代,中国又开始逐步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隋文帝 在位期间,就对于高句丽颇具微词。高句丽从建立到发展壮大,所用的时间太短,所立下的战功也太惊人,这个国家一日不除,对于封建王朝的威胁就始终存在。 698年,高句丽开始派军反隋。高句丽的野心从未减少,它从建立之初就不断扩张,未尝没有统治天下之意,原本隋朝对高句丽起了忌惮之心,却没想这么快与高句丽产生冲突。令隋朝没有想到的是,竟是高句丽率先发动战争。而这也让中原地区意识到,高句丽的威胁是致命的。 隋炀帝即位后,决定像灭陈一样将高句丽灭掉。他以为高句丽不足为惧,灭掉高句丽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隋炀帝 杨广此人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行事高调,他在位期间耗费了不少民力财力,修建运河、行宫,专注于奢靡的生活。 即使是想要攻打高句丽,他也从未想过低调行事,为了讨伐高句丽,他开凿了永济渠,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打造兵器,还扩充了军队。他的行为是为了更好地战斗,“将军不打无准备的仗”,隋炀帝在前期准备上可谓是尽心尽力。 公元612年,经过了五年的准备工作之后,隋朝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高句丽的方向出发了。隋炀帝对自己的军队信心满满,认为战斗必定会进行得格外顺利。一开始,隋朝军队的局势确实极具优势,隋军一路破了四五十座城。 好景不长,也许是隋朝将领开始轻敌,在战场上指挥不当,导致当时渡过辽河的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次年,隋炀帝决定再次攻打高句丽,这一次,他决定挂帅亲征。 原本有许多人反对隋炀帝再攻打高句丽,但隋炀帝不听规劝,在隋朝已经民怨四起的时候依然坚持攻打高句丽。第一次对高句丽的讨伐,那三十万大军之所以会全军覆没,除了将领的指挥不当,粮草不足也是一大原因。 于是第二次进攻隋炀帝吸取了教训,在开战之前就保证了粮草充足。他率领军队,将辽东城围困了六个月之久,胜利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眼看着就要成功拿下这一个重要城池。 在这关键时刻, 杨玄感 造反了。隋炀帝本就不得民心,自他上位之后,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不断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他挂帅出征攻打别国,自然是让起义的人有了机会。 听闻杨玄感造反,且已经逼近洛阳,隋炀帝大惊失色,在政权受到威胁时,攻打高句丽显得不那么重要,于是他立刻撤兵,甚至连武器都来不及带走。 614年,隋炀帝再次挂帅亲征攻打高句丽,高句丽假意投降,隋炀帝便立即班师回朝,等到他发现自己被骗之后,隋朝却早已没有发起征战的能力,起义四起,隋炀帝连自己的帝位都即将不保,加上连续三年攻打高句丽,耗费的财力物力早已将国力掏空。618年,隋朝灭,唐朝建立。 与唐朝的战争 唐朝建立之后,开创了 历史 上著名的 贞观之治 ,但安居乐业是百姓的,战争依然在百姓看不到的地方不断进行。每个朝代皇帝都致力于抵抗外来的侵略,为了边关事宜可谓是殚精竭虑。贞观末年,唐朝基本将突厥消灭。 唐朝建立初期对高丽、百济以及新罗都实施友好的政策。643年,新罗派遣使者到唐朝,向唐朝寻求帮助,表示高句丽攻占了新罗四十余座城,并且还与百济联盟,准备断绝新罗与唐朝之间的通路。 唐太宗 李世民听说之后,便派了使者到高句丽,希望高句丽能够停止对新罗的战争,但高句丽拒绝了唐朝的要求,不仅如此,还试图挑拨唐朝与薛延陀汗国之间的关系,准备与唐朝抗衡。于是唐太宗决定对高句丽出兵。 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行军总管,率领了四万兵力,向平壤进军,与此同时,他又任命李世勣为辽东行军总管,率领六万军队向辽东进军。相比于隋炀帝时期,李世民所动用的军力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也减少了用度。 645年,李世勣带领的军队在经历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到达幽州,同年三月,唐太宗也亲自到达定州,慰问士兵。隋炀帝在征讨高句丽时,不断征兵,不管百姓是否愿意上战场,都会被强行抓走成为士兵,许多百姓为了脱离成为士兵的命运不惜折断双手。 唐太宗虽然派出的军力不如当年隋炀帝派出的军力,但他军队中的士兵都是自愿当兵,战争期间,唐太宗还亲自慰问生病受伤的士兵。所以隋炀帝失了民心,征讨高句丽时还要分心解决朝中的反叛之事,唐太宗深得民心,在征讨高句丽时可以全心全意,不被旁的事宜打扰。 唐朝的军队打得高句丽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一座座城池被唐朝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攻占,高句丽听说唐朝军队到来都感到害怕。六月,唐朝占领了白岩城,九月,唐军开始进攻安市城。然而,安市城的守军誓死不愿意投降,唐军只能在城外硬攻。 可唐朝军队自644年出发,到此时粮草将尽,天气又开始转冷,继续拖下去形势不利,唐太宗也不是贪心之人,当即决定班师回朝。 此次战争,唐朝攻下了高句丽十座城池,占领了辽东地区的大片土地,但唐太宗始终感觉遗憾——他原想一举歼灭高句丽,却没有达成目的,这让唐太宗懊恼不已。 这场战役给高句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高句丽的国力大受打击,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唐太宗虽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却为后来高句丽的覆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 唐高宗 派庞同善等人进攻高句丽,又派李继从辽东方向进攻,夹道相击。之后的一年,唐朝军队不断取得捷报,高句丽不断失去城池,那些守军或逃亡或投降,整个高句丽溃不成军,早已不足为惧。九月,高句丽宣布投降,此后 历史 上再无高句丽。 隋唐两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四位皇帝都赫赫有名,这赫赫有名的四位皇帝,因为高句丽一国费尽心思,想要覆灭高句丽却总是达不到目的。 高句丽确实是一个强国,为了覆灭这个国家,从隋文帝到唐高宗,俱是身心俱疲,小小一个国家,能将这几位皇帝逼至如此地步,足以说明其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