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半农的儿子叫什么
刘宝珊,是民国时期的一位私塾先生。不过,他并不普通,因为他有三个很有出息的儿子——作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和刘北茂,一门三杰,可见刘宝珊对儿子们的栽培和教育是很成功的,但是,即便是这样,老先生也有他的缺点——重男轻女。
刘宝珊是由寡母辛苦养大的,家里人丁单薄,正因为这样,即使有了三个儿子,他还是照样不放松,除了教育儿子成才,还要紧盯他们娶妻生子之事,刘半农作为长子,便“遭遇”了父亲对他婚姻的不少“干预”。
刘半农自小就天资聪颖,6岁就能作诗的他有着“神童”之誉,十里八乡的人们对他交口称赞,等到他长成一个翩翩少年郎之时,不少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不过,17岁的刘半农却有了心上人,女子叫朱惠,比刘半农大3岁。
说来,两人倒也有缘,刘半农暑假回家,陪母亲去庵堂上香,正巧就遇到了朱母带着女儿朱惠,刘母与朱母早就相识,为此攀谈了起来。而就是那时候,刘半农和朱惠对彼此一见倾心,他们互相中意,两家的母亲倒也满意。
只是,父亲刘宝珊却不同意了,原来,他想让刘半农找个年岁小点的,以后能多生养几个孩子。为此,他让刘半农与朱惠的妹妹定亲,不过朱惠的妹妹不久就去世了,刘宝珊这才勉勉强强地答应刘半农与朱惠的亲事。
刘半农
1910年,刘半农如愿以偿与朱惠结为了夫妻,不过,他们的婚礼实在匆忙,那时候,刘半农的母亲突然患病,为了给母亲冲喜,他们才急忙举行了婚礼,只是,婚礼过后,刘母还是去世了。
从那以后,朱惠便成了家里唯一的女人,操持整个大家庭。她十分贤惠,孝敬公公、照顾小叔,让在外工作的刘半农很放心。只是,正因为长期的劳累,朱惠两次怀孕都流了产,这也直接引发了公公刘宝珊的不满。
刘半农夫妇与二弟、三弟
自从妻子去世以后,刘宝珊生活无伴、甚感孤独,就盼着过上含饴弄孙的生活,可朱惠嫁过来迟迟未能生出孩子,于是他开始催促刘半农纳妾。
刘半农向来与朱惠恩爱,也很疼惜她在自己背后的付出,并不肯答应父亲的要求,为了不让朱惠受委屈,刘半农干脆把她接到了上海和他共同生活。
这下,朱惠也不用再操劳家庭,只管安心养好身体,没了公公的责备,她的心情也平静愉快了起来,身子大好之后,她再次怀孕了。在刘半农的精心照顾下,朱惠平安生产。安顿好妻子与孩子之后,刘半农便为老家的父亲去信告知:惠生一子。
刘宝珊见信大喜,盼了五年,他终于抱上了孙子,为刘半农纳妾之事再也闭口不谈。但是,直到四年之后,刘宝珊才得知朱惠生的其实是个女孩。
刘半农(左一)
原来,当初刘半农为了不再让父亲提让他纳妾之事,就谎称妻子生了男孩,为此,夫妻二人为孩子穿了4年的男孩衣服。等到孩子四岁那年,朱惠又一下生出了一对龙凤胎,刘半农这才告知父亲实情,刘宝珊得了一对龙凤孙,也不再计较这些,简直皆大欢喜……
2,刘半农做过哪些事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简约年表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自文,提倡白话文。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3,刘半农创造了哪三个汉字?
据资料显示没有三个,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她”这个字的发明人是刘半农。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结果大家认为是刘半农发明这个“她”字完全是在歧视女性。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刘半农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当时他在英国留学,专门抽时间写了一篇《“她”字问题》,后寄回上海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刘半农,原名寿彭,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是国学大家,他是新诗人、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是真正的牛人。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中,专门提到了刘半农发明“她”这个字情况。刘半农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为何用“她”代替女性,这根本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反而是对女性的尊重。刘半农说:“‘她’形式上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不至于误认,所以尽可以用得。”此文刊发后,“她”字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成为如今最常见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