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嗣昌后人 杨嗣昌是怎么死的
杨嗣昌深得 崇祯 帝信任,曾任兵部尚书、督师辅臣等职务,曾经大败张献忠却遭其牵制,疲于奔命。杨嗣昌得知张献忠破襄阳杀朱翊铭后惊惧交加而死。 杨嗣昌后人 儿子:杨山松、杨山、杨山梓。 杨嗣昌是怎么死的 崇祯 十四年(1641年)正月,张献忠又在开县黄陵城大破猛如虎所部,出川直趋襄阳。突围转进河南,并攻陷了洛阳,处死皇叔福王朱常洵。在处死朱翊铭时还说:“吾欲断头,嗣昌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当时杨嗣昌已须发皆白,罹患重病,他在 崇祯 十四年(1641年)正月八日就向皇帝感叹:“此身之忧劳病瘁,日呕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毙,不敢言矣!更兼襄库饷无半文,督臣移咨可骇,臣愈增忧愤,不知死所。”二月二十八日,杨嗣昌为追击出川的张献忠而行军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时,得知洛阳、襄阳相继失守及二王被杀的消息时,深感无颜面对皇帝,彻底崩溃。从此杨嗣昌饮食不进,走到荆州沙市徐家园时便卧床不起,一切事务交给监军万元吉处理,并通知家属来荆州见他最后一面。三月初一日,杨嗣昌死于沙市。 关于他的死因,有记载他是自缢或服毒而死,但都是传闻之词,其实是因为洛阳、襄阳失守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使本已重病在身的杨嗣昌惊忧交加而死。 杨昌以辅臣之礼葬于龙阳县,两年后张献忠破武陵,扒开杨嗣昌的坟墓并烧其灵柩,后来其子孙移葬其于桃源县金厂溪月宏山下。
2,如何评价杨嗣昌?
杨嗣昌(1588~1641)饱览群书,颇有才能,工于写作,口才很好,曾六次上疏陈述边防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很受思宗器重,有相见恨晚之慨。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义军很有声势。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他担任兵部尚书之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所谓“四正”是把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作为重点地区,“六隅”则是把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作为六处边地,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还要求增兵、增饷,并相应地提出筹措办法,令思宗非常满意。这些军事措施曾使义军受到挫折,但由于明军各部没有期望的那样严密配合,使他提出的原来限定于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前取得成功的“四正六隅”的办法,到了三月还没有奏效,只得上奏请罪,并且推荐别人替代自己,思宗不同意,弹劾他的官员反而受到处分。这时清兵攻入墙子岭(今属河北)、青口山(今属河北),蓟辽总督吴广衡正喝得醉醺醺的,无法率兵作战,最终战败而死。京城危急,思宗对于和与战的态度摇摆不定,杨嗣昌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而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就率领诸将分道出击。然而,杨嗣昌手握兵权,事事牵制,使卢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崇祯十二年(1639),朝中部分官员弹劾杨嗣昌,可思宗仍然很信任他。十三年,张献忠等重新造反,思宗大为震惊,特命杨嗣昌为大学士督师,并赐予尚方宝剑,赴湖广前线指挥围剿。思宗还亲自设宴为他送行,并赠诗一首,把他比作周朝的方叔和汉朝的周亚夫,盼望着他马到成功,“一扫寇氛从此清”。杨嗣昌感慨涕零,虽然取得一些战绩:“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崴谷死者无算。”但此时的明朝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大多不服从命令,贺人龙与左良玉更是拥兵自重,不听指挥。杨嗣昌虽有才能,却喜好自行其是,每件事都要亲自过问,部下作战时都要先向他报告后方可行动,往往错失良机。又固执己见,不听别人意见,诸将反过来也不听从他的命令,进退不一,使明军很难对付上下齐心、作战灵活机动的义军,因此,义军的烈火不仅未被杨嗣昌扑灭,反而愈燃愈烈。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张献忠出了四川,一天一夜奔驰三百多里,杀了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杨嗣昌也忧惧交加,旧病复发,不吃东西,三月初一死去。
3,作为崇祯年间的重臣,杨嗣昌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
1628年,崇祯登基,杨嗣昌即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此时,杨的父亲因诏安不成功获罪当诛,崇祯帝为安抚臣子,免除了杨嗣昌父亲的死罪。勉励杨嗣昌多多为国尽忠,此后杨嗣昌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崇祯九年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活跃于大明的中央高层中。杨嗣昌一生有几个明显的标签一、文人点兵,杨嗣昌的文人形象无疑是他最为明显的标签,他少年得志,鱼跃龙门。虽然曾经优游几年,但很快就被崇祯帝发现其才华,并得到重用。《野客青鞋记》、《乐饥园诗集》、《武陵竞渡略》等皆是他所做的诗集杂文。其文笔流畅,寄情山水,似有唐初豪放派诗人之遗风。二、攘外安内,是杨嗣昌为沉珂痼疾的大明开出最后药方。在他看来东北边关是可以通过议和得到缓解的,真正的问题是流窜中原附近的农民起义军,为此他向崇祯皇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深得崇祯皇帝的赏识。但文人终究不谙兵法,世事变化之理,最终其宏大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也随着农民起义军队伍的不断壮大,而宣告破产了。三、羞愧而亡,晚年的杨嗣昌虽身负重任,但似乎有些体力难支,疲于应付。面对着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杨嗣昌再无办法可解。面对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1639年,再次被崇祯帝派出督师平寇,可这一次杨嗣昌再也没有回来。1641年,追击张献忠连连失利,加之洛阳、襄阳失守,杨嗣昌最终数日不进食,羞愧而亡。也有传闻说是自杀而死,这也正如有人评论到: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当这种个体利益与皇权忠君思想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牺牲或许是对皇权忠君思想的最好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