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廷和》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杨廷和】 【拼音:YANG TINGHE】 【字号:字介夫,号石斋】 【所属朝代:明代】 【生卒年代:1459—1529】 【籍贯:四川新都人】 【人物简介:明代大臣。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武宗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八年,为首辅。与世宗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有《杨文忠公三录》。杨廷和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杨廷和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杨廷和历史评价如何 明朝杨廷和个人资料
杨廷和历史评价 杨廷和,是明朝年间著名的内阁首辅,历仕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后来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以庶人身份下葬。杨廷和任职期间,一度权倾朝野,做出了许多为政功绩,是明代伟大的政治改革家。 杨廷和 剧照 杨廷和辅佐武宗时期,由于武宗荒诞无德,杨廷和屡屡进言未果,仍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得以正常运行。 杨廷和平定安化王造反,镇压起义将其诛之。武宗去世后,由于无后,遂与皇太后二人将其堂弟朱厚立为世宗,得群臣赞同。 杨廷和在武宗去世后,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当时江彬深知自己为天下人所不齿,在同党造反时尚且犹豫不决,于是杨廷和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其追捕诛杀,并消除一众党羽,引得举国欢欣。 世宗未赴京城时,由杨廷和代理国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制于皇上,得以大展身手,废除了武帝在位时留下的一系列弊端政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杨廷和加强边防军力,放遣武帝生前所囚的各方女子,减少赋税降低阶级矛盾,挑选人才以推行新政等等。杨廷和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均受到了举国上下的赞赏。 尽管其改革时间短暂,但仍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善财政情况,缓和阶级矛盾,使百姓生活也转好,对明朝中衰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与振兴作用。 明朝杨廷和 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 *** ,家乡四川新都,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杨廷和 塑像 杨廷和年少成名,自小便才华尽显,第一次乡试中举时年仅十二。古时候的晚上分成五个更,两个小时为一更,且以前的秋天一季度三个月被称作三秋,初期七月孟秋,中期八月仲秋,晚期九月季秋。有传言说,杨廷和七岁时,有一次父亲与宾客一同对饮畅聊,不知不觉夜深了。此时有一个客人说到一更了,另一个客人说已到半夜,还有一个客人则认为五更已过去一半了。他父亲便出了一上联: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可惜谁也没能接下联,此时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口说: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引得众人惊叹。 据悉,杨廷和在朝廷执政时,长弟任京城公卿,二弟任地区大官,其余众弟也都身兼要职,其子杨慎高中状元,众人前去贺喜,谁知杨廷和竟眉头紧锁,极为不安,众人问之,他说:“有一个说法即傀儡场,家族气数有限,起初全家出动,我们耗尽了杨家气数,以后就会尽剩些傀儡了。这不是我们家的荣幸,而是我正在担忧的事。”果然到后来,他的话应验了。 杨廷和掌朝期间,为人善政,是一代首辅,对于当世做出了极大的政治贡献。 杨廷和是怎么死的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掌管朝纲,但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杨廷和画像 明武宗去世以后,杨廷和严谨地处理相关伦理秩序事务,由于武宗无后,杨廷和以“兄终弟及”的依据,主张立武宗堂弟即藩王朱厚继位,得到张太后的同意后,他草拟并颁布诏书。在迎接朱厚赴京登基的三十几日时间里一直是杨廷和代理朝政,废除了许多先帝时期的弊端政令,得到了朝廷百姓的一众称赞。 明世宗继位时年仅十四岁,欲追加亲生父母之尊称,而杨廷和作为首辅大臣与其它一众旧臣要求藩王入帝的明世宗改换父母,因此展开了长达逾三年之久的“大礼仪”事件,最终杨廷和败下阵来。明世宗不顾群臣的反对意见,执意将亲生父亲追封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皇太后,将孝宗改为皇伯考。最终于1538年,世宗将兴献帝追封为献皇帝,其牌位迁入太庙,武宗位于其后,修其墓为显陵,大礼议之争以此告终。 世宗以其逐渐丰满的羽翼,最终以君权压倒臣势,杨廷和也深深体会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独断之威,与之决裂后于是辞官回乡。 1528年,杨廷和以仪礼大臣的罪名被贬为庶人,于次年病故于家乡,以平民之礼入葬。许多年后,世宗问起国库中的积蓄有余,感慨道这是杨廷和多年裁员减支的功劳。 明穆宗初年,复杨廷和官职,封太保,谥文忠。 杨廷和和王阳明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掌管朝纲,但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王阳明 画像 而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不但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明代的哲学家和军事家,于正德年间入仕,曾多次参与平定江西叛乱与宁王之乱等等,此期间朝廷一度处于首辅大臣杨廷和权倾朝野的状况,那么王阳明与杨廷和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中所周知,正德年间,王阳明起初是被兵部尚书王琼提拔上去的,由于其才干受到王琼的赏识,于是将之推荐为御史以巡抚各地,王阳明才有机会得以在多个叛乱中展现身手,因此,王琼可谓是王阳明的恩人与伯乐。然而杨廷和与王琼之间呢? 杨廷和与王琼的关系十分恶劣,两个人是死对头,武宗去世以后,杨廷和长达三十多天总揽朝政后,世宗才上位。为了得到更多主张,杨廷和便上书检举王琼的种种罪状,使其入狱,二人互相攻击一段时间后,王琼最终被充军发配边境。因此推断,杨廷和王阳明的关系也不会融洽。据悉,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后,尽管加功进爵,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俸禄,也是因为杨廷和的关系。 且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还一度批判风靡一时的阳明心学,因此种种迹象之下,想必杨、王二人关系不佳。 杨廷和与杨慎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其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明三子之首的文学家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笔下。 杨慎 塑像 杨慎,字用修,也称作升庵,祖籍庐陵,出生于四川新都书香门第、官宦家庭,自小便聪慧过人,家庭教育氛围极好,与父亲杨廷和一样中举入仕,杨慎以状元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官,参与编写整合《武宗实录》,逐渐开始了他极其坎坷的仕途。 由于杨慎为人一生正气,面对武宗忙于游玩不顾朝政的行为直言进谏劝阻后无济于事,于是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世宗登基后,杨慎再次被召回翰林院任官。此后,由于杨慎不畏权贵的性格,更是一再得罪了世宗。起初,他趁讲书的机会,屡次以世宗不妥之政来明里暗里批评他,尤其是在以其父为首的旧臣与皇上之间爆发的“大礼仪”之争中,杨廷和被迫辞官后,杨慎一再上书不愿与盲目顺应皇上的小人共事并与群臣列宫嚎哭,引来杖责被流放云南。 在流放期间,杨慎寄情于景咏物言志,不断坚持创作,仍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多作诗文来痛击不法行为,还为白族修著历史,协助平定叛乱,无论流落何处,均得各地官员善待。 世宗因为对杨家父子恨得咬牙切齿,因此其一生多次大赦,杨慎都未能归乡。 1559年,杨慎死于驻守边疆的住所,得游居敬送回故乡葬于父亲墓旁。明穆帝登基后得追谥文宪。
3,杨廷和简介:神童杨廷和12岁中举人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的突然去世让本已混乱不堪的政局更是跌荡起伏。武宗的猝死让只会哄皇帝开心的太监慌了手脚。而更让他们坐立不安的 是,武宗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他们只好向内阁大臣们请示善后事宜。此时杨廷和已68岁,梁储77岁,蒋冕68岁,毛纪79岁。他们好不容易才捱过武宗统 治时期,古稀之年的他们,可不想再放弃这次扭转明朝政局的可能性了。>> 杨廷和(1459-1529),蜀郡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是 一位属于神童式的人物。12岁中举人,成化十四年(1476),他19岁时考中进士,可谓是少年得志。此后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长期供职于翰林院,正德二 年(1507)入阁为阁臣,眼前的路一片光明。可惜天不遂人愿,武宗的荒淫无度、刘瑾等太监的横行,让杨廷和意图整顿国政的努力屡屡落空。心灰意冷的他几 次上书乞请退休,幸好武宗虽然胡闹,但仍知道杨廷和是难得的人材,一直予以挽留,才让杨廷和得到施展拳脚的时机。>> 面对武宗留下的烂摊 子,杨廷和等人异常冷静,首先确立了皇位的继承人。按照《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选定,阻止了张太后和太监们染指皇位继承的阴谋。紧接着,以 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不等新皇帝即位,便开始着手改革弊政。在武宗去世后的第三天,杨廷和便以遗诏的形式罢团营、革皇店,遣返贡使、番僧、进献的妇女等。同 时,又逮捕了被大臣深恶痛绝的江彬等人。最后拟订了新皇帝的继位诏,洋洋万余言,“凡先朝蠹政,厘剔殆尽。”在武宗死后直至朱厚到达京师之前,杨廷和利 用这37天的皇位空缺期,把他们能想到的政治理想全部付诸于实施,试图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迫使新皇帝接受。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朱厚本人的选择。>> 四月,朱厚一行从安陆赶到京郊时,却意外地被挡在了城外。原来,杨廷和等人要求朱厚按照皇太子礼,由东安门入文华殿,待百官三上笺劝进,再即帝位。 朱厚当即予以拒绝,以武宗遗诏为依据,声称自己是来当皇帝,而不是来当太子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争吵,实际上是朱厚不愿把自己的入即皇位说成杨廷和等人 拥戴所致。他要争取自己独立的权力空间。第一次君臣的交锋,以朱厚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他按照自己制定的路线,由大明门入宫,登上皇帝的宝座。>> 但是,刚刚品尝到最高权力滋味的杨廷和,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继续对小皇帝施压,迫其就范。双方的矛盾逐渐趋于白热化。世宗即位后的第七天,他下令礼 部讨论其生父兴献王的地位问题。杨廷和等60多人主张,世宗应该按照过继的形式,称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养育自己十四年,而且仍在人世的母亲,竟然一瞬 间成为自己的叔母;而素昧平生的张太后,却成了自己的母亲,这让世宗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世宗几次召见杨廷和,又是亲笔下达御批,又是派人到内阁商量,试图 通过说服的方式,和平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杨廷和毫不领情,态度十分强硬,拒绝了世宗提出的妥协或修改方案。初掌朝政的世宗也拿大臣没有办法,为了维系与 大臣的关系,他只能把问题搁置起来。双方一时僵持不下。>> 过了3个月,这种平衡被新进士张璁的上疏打破了。他公开支持世宗的主张,认为 尊本生父母为帝后、为父母是合情合理的。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出现后,其他一些官员也相继投入了皇帝的怀抱,附和世宗的说法。这些官员具有相同的特点,就 是地位较低,或为罢官、失职之人。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在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博弈中,投下了赌注。朝臣的分裂让世宗看到了希望,他抓住这一机会,步步进 逼,甚至以退位归藩为要挟。杨廷和等人只好让步了。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本生父母称兴献帝后,但不让加“皇”字。这次胜利,让投机官员看到了希 望,于是他们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杨廷和。有人提出杨廷和对世宗缺乏尊重,更有人说杨廷和在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时并不力争,如今却对“皇”、“考”这几 个字眼争论不休。这些批评无异于火上浇油,本已怨气满腹的世宗对杨廷和等人产生了敌视的情绪。>> 从嘉靖二年十一月至三年七月,张璁、桂 萼等人又先后提出在兴献帝后之前加“皇”字,以及取消“本生”二字的建议,将权力斗争进一步升级。杨廷和等人仍坚决地进行抵御,并把对世宗的批评进一步扩 大化。从他崇信道术,直至派太监去苏、杭五府提督织造,都统统地认为是弊政;并地劝世宗,应像孝宗那样做一个好皇帝。开始世宗还试图说服大臣,指 出织造是“累朝旧例”,到最后世宗干脆不理大臣的意见,径自派出太监了事。面对逐渐强大的皇权,杨廷和终于招架不住了。作为首辅,他虽然“召对面言不可者 三,封还御批者四,执奏三十余次”,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到了嘉靖三年二月,杨廷和致仕,离开了政坛。>> 杨廷和的致 仕,极大地削弱了朝臣的势力。此后,世宗致力于排除杨廷和一系的人员,大学士蒋冕、毛纪、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先后被罢官。朝臣力量日趋瓦解,但 官僚体系并未因此而彻底崩溃。相反地,当朝元老下台后,一批年轻的官僚开始领导这场针对皇权的斗争。他们年轻气盛,视张璁、桂萼之流为无文无才、妄求富贵 的 *** 小人,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嘉靖三年七月,整个“大礼仪”问题达到 *** 。当时世宗趁着早朝的机会,宣布改称生父为皇考,孝宗 为皇伯考。在侍郎何孟春的带领下,朝臣们开始了 *** 活动。杨慎(杨廷和之子)大声疾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使节死义,正在今日!”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决 斗架势。王元正则威胁、恐吓那些不愿参加 *** 的大臣:“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在这些年轻官僚的鼓动下,一共有220多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大呼太祖、孝 宗的名字,声达深宫。世宗命令他们解散,也未见效果。到了中午,世宗终于忍无可忍,把为首的8人逮捕。但 *** 活动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大臣们大哭力 争,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结果世宗下令逮捕四品以下的官员134人,另有80多人等待定罪。最终八人被发配边疆充军,180多人被廷杖,其中因伤而死的达到 17人之多。此后朝臣再也组织不起对世宗有力的抗争了。面对皇帝的棍棒,大臣们仅有的铮铮铁骨也被打弯折了。>> “大礼仪”最终以世宗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为了几个字眼,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也暂告一段落,以杨廷和等朝臣的惨败而收场。虽然世宗笑到了最后,但这并不是他的胜利,而是所设计的政治格局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