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争渡意思
争渡意思争相”“竞相”为宜。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这样一个句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如何解释,学者们还存在分歧。有的译注本把它解释为“怎”,如侯健、吕智敏的《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陈祖美的《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也这样解释。有的译注本把“争”解释为“争相”“竞相”,如郑孟彤编著的《李清照词赏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唐圭璋等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等。这两种解释到底哪个更切合原意呢?
“争”有“竞争”“竞相”义,此常训。大约在隋唐时,“争”有了疑问代词的用法,相当于“怎”“怎么”。“争”是“怎”的前身,疑问代词“怎”产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单用的例子。在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宋人词作中,疑问代词有的词人用“争”,有的用“怎”,还有的词人“争”“怎”混用。在李清照现存词集《漱玉词》的诸多辑本中,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可信从的辑本之一。据我们考察,它所收的47首李清照词及断句中,除“争渡,争渡”这两次以外,“争”字另出现3次,均为“争相”“竞相”义,即:
(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永遇乐》(落日熔金))
(2)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长寿乐》(微寒应候))
(3)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断句)
需用疑问代词的地方,李清照词都用“怎”而不用“争”。“怎”字凡三见,都出现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显然,在李清照词中,疑问代词只用“怎”而不用“争”,二者在使用上是区分得很清楚的,单单只有“争渡”一处混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有人把“争渡”解作“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看似可通,可是这种解释却割裂了“争渡”与“惊起”语意上的联系:焦急地连声询问怎么办与鸥鹭惊飞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语意联系呢?何况,这种解释也显得李清照词在用词上缺乏应有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遣词用字之妙只有仔细玩味才能感受得到。女词人和她的亲朋宴饮溪亭,兴尽方才回舟。此时天色已晚,偏偏又“误入藕花深处”,情急之下,他们只好拚命划船,希望把船从荷花深处划出去。正是由于“争渡”时的喧闹,才把停栖在沙滩上的鸥鹭惊飞了。这首词的前四句,女词人一直在用平和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叙述一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文势似乎有点平淡,但“争”这个动感极强的动词的运用,打破了先前的沉闷,使整首词顿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而且,一连两个“争渡”,更是把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焦灼心情充分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动词“争”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眼睛”,它的使用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把“争”解释为“怎”,怎么能收到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论是从词人的用词习惯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把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解释成“怎”都是不妥的,还是以解作“争相”“竞相”为宜。
2,争渡的意思
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渡,在水面前行。争渡即如何寻找归途的意思。“争渡”一词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如梦令 宋 李清照常记 溪亭日暮 ,沉醉 不知归路。兴尽 晚 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 起一滩 鸥鹭。白话译文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宋]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争渡"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抢着划,抢着渡过。读音:zhēng dù 引证: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引用:江晓英《才女集》:她在《如梦令》中快乐成长,“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是中国女才子的一杆旗帜,她是璀璨星斗中最亮的一颗,她是后来人敬仰的易安居士,她是梦的一个传说,高高的风标。例句:你我皆为凡人,于滚滚红尘中苦苦争渡。人生不过匆匆百载,岁月蹉跎,时光荏苒,短也,苦也。扩展资料古文:1、唐代·刘禹锡《堤上行二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翻译: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2、宋代·苏轼《六幺令·天中节》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翻译:龙船争抢着向前行驶,四周响起加油鼓劲的声音,用仪式歌赋怀念着屈原。3、唐代·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翻译: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4,“争渡”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 争抢着渡过。读音:zhēng dù 引证:唐代·刘禹锡《堤上行二首》: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翻译: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例句:河边暴雨骤至,船家儿都鼓足了奶气争渡过河。扩展资料:古文:唐代·刘禹锡《堤上行二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翻译: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5,李清照的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释义:1、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2、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3、兴尽:尽了酒宴兴致。4、藕花:荷花。5、争:怎,怎么。6、鸥鹭:泛指水鸟。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扩展资料:赏析:词的开篇两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意思是说,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到日暮时分,因景色令人心醉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首先,这两句点明了它是一首忆昔词,是李清照的一首记游赏之作。“沉醉”二字,可见当时景色的优美怡人,也可指李清照因为宴饮,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不管怎么说,它表达了李清照流连忘返的情致。紧接着两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则紧承开篇两句中李清照流连忘返的游兴,并把这种游兴加深了一层。即游玩尽心以后,乘着夜色划船归去,却不料走错路划到了荷花丛的深处。“误入”一句,极其自然的就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凸显了李清照流连忘返的情致。词的这里,一个在荷花丛中摇荡扁舟游兴未尽的少女形象就描绘了出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李清照的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追述了作者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小片段,意境几层叠进,情感几度转折,无一不扣读者心弦。
一、南沽的好景令人神往沉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开始两句就点出了这是一篇回忆之作,同时交代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状态(沉醉),这样使得读者能够在词之开始就随着作者沉浸到对往事的回忆中去。对于小令而言,这种创作手法是常见的。“常”体现了往事难以忘怀,深深的印到作者的记忆里,让作者不时的回忆起来,而且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意兴盎然。也有书此处作“尝”字,表示曾经的意思。这在文章也说得过去,不过“尝”字体现不出往事给人的印象之深,故而取“常”字。“沉醉”一词写出了作者及好友当时的状态,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同时“沉醉”一词也从侧面写出了游玩兴致之高,饮酒赏景,心旷神怡,酒喝得十分舒畅,不知不觉就“沉醉不知归路”了。“沉醉”词用的凝练传神,使得此处笔墨省但是意境酝酿的很足,很自然的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景。短短两句就将当时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不知不觉又座了几个来回电梯,正在寻找新的道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扣合上文“沉醉”,过程发展的自然而然,酒喝得不少了,景也看得不少了,时间也不早了。作者和好友们想起来该回去了,但是由于“沉醉不知归路”,因而“误入藕花深处”,情节衔接流畅。同时这两句将意境第一次宕开,全文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作者深厚的功力再次显现出来。当然误入的地方也不是危险之地,是回忆起来令人倍感馨的藕花深处,试看荷花亭亭玉立、荷叶青翠相接,还有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不过毕竟是沉醉之下误入,也足以让读者的心弦提了起来,引发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渴望。“晚”、“误入”都是作者凝练之笔,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心态。
三、主力的多方博弈,,,令小散心惊不已。。。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两句深得历代评家的好评。这两句在上文之后再次转折,使得意境更进一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想在这种“误入藕花深处”的情况下,作者和好友们酒醒了不少,都意识到了目前的处境,毕竟时间已晚。于是“争渡,争渡”,都拼命地开始划船急于离开这个地方,七手八脚,彼此吆喝着,结果惊起了在藕花深处栖息的沙鸥白鹭。这些鸥鹭纷纷扑腾而起,这该是怎样一番情景。人声鸟声呼应,人物的忙乱和鸥鹭的慌乱相衬,构造了一副意趣横生的画面。读者的担心在这一刻消于无形,却又不禁为作者和她好友们的样子而会心一笑。至此读者的思想就完全和作者的思想融合起来了。全词到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