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简介,李可染的生平介绍

时间:2024-01-09 09:26:17编辑:生活君

1,李可染的生平介绍

李可染概述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
李可染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李可染先生生平简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 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1943 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1946 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
李可染先生往事略集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取名永顺。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顺城墙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原来这里是"集益书画社"活动的场所。
李可染正式拜师后,钱食芝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大帧山水,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鹢退飞。"钱食芝预感这个少年弄墨的童子将会如同大鹏展翅,相较之下,自己则如同鹢鸟冉冉倒飞了。1929年,对于22岁的李可染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个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学历,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由于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其实,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笔,还是同时前来报考的山东青年张眺临阵教给他的。
可是,到了课堂上,他有点傻眼。他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他自愧画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字,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己,画不好素描勿宁死。"一八艺社"时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摄于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为挚友张眺,右为李可染,中为陈唯岑。
李可染的患难兄弟,就是那个临阵教他油画的青年张眺。张眺长可染五岁,与可染同时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因为他俩都是高个头、穿长衫、留头发;因为都是穷学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旧危楼里;也因为同出同进,形影不离,亲如手足;还因为他们同是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的最早成员,人们称呼他俩是"西湖边上两兄弟"。
两兄弟不但用功画画,还勤奋读书。他们住的危楼就在尼姑庙"善福庵"的上方,庙里住着70多岁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来诵经,每当木鱼声声、香火袅袅之际,两兄弟也就起床掌灯晨读了。自定早课两小时,吃完早饭,然后到校上课。
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破格录取。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两人都参加了"一八艺社"的进步美术活动,引起了当局注意和防范。一天,可染从图书馆回到住室,房门洞开,书刊、画页散乱满地,床被、垫褥全都大翻个。李可染一看,连自己的笔记本也给抄走了。张眺已被关押进了陆军监狱。
可染多次探监。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后来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后一次探监时,见张眺人瘦下去了。但张眺很乐观,隔着铁窗栏杆低声说:"你放心,我天天和狱友挤肩、撞膀子,锻炼身体,我还跟一个狱友学俄文……"
可染求救于林风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张眺终于获释出狱,但没有在学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后来他和田汉,同为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又到了苏区,曾任苏维埃教育部长,但不幸在左倾路线下蒙冤罹难。当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悲剧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怀念当年"西湖边上的兄弟"张眺,他说:"在张眺同志教育影响下,我初步认识了中国社会和它的前途,初步认识了文艺上的正确道路。这对我一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 1938年,抗战初期,持调色板的李可染在武汉 1932年秋,杭州"一八艺社"进步美术活动遭禁,可染在林风眠校长关爱下,悄悄离开西湖返回家乡。九一八事变,激荡着爱国青年的热血,此时可染所在的徐州民众教育馆,以及他在那里兼课任教的徐州私立艺专,成了抗战宣传活动的中心。
李可染在民教馆里创办了抗战宣传室;同时创办了黑、绿两色石印的抗战画报,把抗战宣传室的活动内容,演化为更活泼、更通俗的形式,向广大观者群散播开去,在人们的心田里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种。
李可染人物抗战宣传画,是在九一八以后、七七事变之前开始的。1938年,他参加会聚武汉的文化大军是一个转折点,那年他由孤军作战汇入有领导、有组织的抗战宣传活动大潮。直到1942年前后,他才重新开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这位后来饮誉中外的当代山水画大师,在青春年月里,曾如此激昂地投身于抗战宣传画创作活动,大规模地、忘我地作画,持续10年之久。他先后完成的墙上壁画、布上宣传画、多种形式的宣传画,难以精确统计,少说也有200余幅。这对世界美术史说来,也算得上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从中可以窥见,作为爱国的艺术家,他胸中跳荡着一颗怎样热烈的中国心。
早年徐州民教馆陈列的宣传画,有油画、水彩、水墨、炭笔画……多种工具、形式、题材和品类。其中引人注意的是《甲午海战--九一八,日本侵华史》,以史实性照片、图片为贯穿线,配以漫画、宣传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和罪行。
“八一三”以后,徐州民教馆以它固定的抗战宣传室为活动中心,又演化出新的分支:"抗战文艺宣传队"和"抗战宣传画巡回展"两种流动形式。李可染发起和组织、领导了徐州私立艺专的学生,邀集美术、戏剧、音乐界的朋友,联合走了街头,那时全国都在沸腾着抗日救国的洪流。
抗战宣传画激发了青年李可染的创造活力,他构思敏锐,落笔大胆迅捷,一个人创作起稿,同时就有7位学生紧跟着上色、书写美术字标题。这样画在大幅面白色竹布上的宣传画,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学生们张举游行,协同抗战文艺宣传队,在城乡巡回展示。两支人马:一支且唱且舞,演出街头话剧,另一支就在近处场地,举办抗战宣传画展。文艺宣传队演出到哪里,巡回画展就在哪里出现,互为配合,相得益彰,轰动城镇,观者如潮,收到极好的宣传效果,成为唤起民心、齐心抗战的响亮号角。
这项自发、自为的宣传活动,持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当时,兵家要地徐州已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南北通途断绝。可染为谋求机会,持久深入地从事抗战宣传,绕道西安,向着武汉转移。
在由武汉经长沙、桂林、辗转重庆的途中,常常由美术开路,画笔打先锋,可染是最得心应手的画家之一。宣传画出现在城乡墙壁上,戏剧演出队、歌咏队随后便出现在街头。控诉日本侵略军破坏和平的家园,号召送棉衣给前线,呼吁援助挨饿受冻的难民同胞,反妥协、反投降、反对做顺民当汉奸,歌颂抗战英雄,成为宣传画的主旋律。其中一幅《敌人被打得焦头烂额了!》由李可染所作,他笔下鬼子兵的狼狈相成为败北日军的典型形象。许许多多街头演剧队,化装鬼子兵,竟不约而同地以此画中的形象为蓝本,其造型特点之鲜明,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1950年,李可染与恩师齐白石在北京齐宅合影
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
齐白石是近代大写意花鸟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但在当时,他的革新思想一再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走着他的"寂寞之路"。他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白石老人赠印时,对可染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做人本色之寓意。
1957年,可染访问德国期间,97岁的白石老人溘然长逝,可染未能及时赶回奔丧,未尽弟子之谊,成为他终生遗憾。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
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20幅作品去的。黄师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厚太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70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写生。那次,他前往黄师家,住了六七天。黄师用装在墙上的小滑轮将自己的藏画一一挂起给可染看,并一一品评,整整观赏了两天。可染见黄师因眼患白内障,戴着墨镜,仍然摸索作画,每日勾山水画稿,堆积成摞。有一天,到了晚上,黄师还在灯下一口气勾了七八张山水轮郭,这使可染十分感慨,喟叹"前辈老师用功之勤苦,实非我等后辈可及"。
黄师作画之勤,与齐师比肩,黄师对可染的厚爱,也与齐师等量。此次在黄师身边,黄师每日选一幅当天画稿送给他。可染临行告别,黄师亲送可染上路,走了很远,又以自书楹联相赠,作为纪念。谁知这竟是亲聆黄师教诲的最后一课。次年,黄师辞世。
奇险的蜀道、江城的朝雾、嘉定乐山大佛、夕照中的重庆山城、万县瀼渡桥,是1956年李可染最关键一次长途写生的重点景观。这次写生,历时8个月,春季由北京出发,冬季始归。
可染曾久居山城,重庆有许多美术界朋友,只要打个招呼,川省沿途都会有人热情接待。但既是诚心诚意来写生,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避免应酬分散了时间,也尽量不惊动朋友们,免得干扰各自的工作计划。此行,偕同研究生黄润华,始终以步代车,沿途作画。江上之行,露宿在木船甲板上;山路之行,就挤进骡马店、小客栈。餐宿简朴,途中很是艰苦,写生作画,虽不能"每发必中",空跑路无景入画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天天专注于一,总的收获很大。
有一天,写生之后,年近半百的李可染和二十几岁的黄润华都疲惫不堪,困乏万分,只好借宿在路边席棚客栈里。先生患有失眠症,好不容易刚刚入睡,一阵锣鼓,越敲越响,睡意一下子赶跑了。锣鼓敲近,惊天动地,年轻的黄润华也吃不住劲了。想到下半夜不好过,天不亮还要起身赶路画画,先生这才同意打电话给四川美协。著名版画家吴凡半夜接走了师生二人,真是一次不平凡的接待啊!想当年,可染先生任教重庆国立艺专,年轻的吴凡还是学生。他深知可染师品质为人,温和地嗔怪老师,早该通知来川行程,免受锣鼓之苦。此后染师每次见到吴凡,总要提到那四川锣鼓的威力,自嘲自笑。
然而,如此的鞍马劳顿之苦并不影响李可染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他的后半生、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画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后10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着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的创作信条。所到之处,他必观察探索自然景物风雨阴晴朝夕变幻之奇,完成了数百幅山水写生画稿。以此为标志,他的山水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发生了重大影响。
1984年,可染题写"澄怀观道"四字,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总结和追求。"澄怀观道",借用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语,并赋予了新的含义。宗炳一生"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好山水、爱远游,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观道"。自赞其至美、至乐之境,曰:"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
李可染以此四字,概括自己70年求艺悟道的真谛。他从现代视角,透析东方文化本源,展示中国画跨世纪的前景,升华了对山水画与自然天籁和现代人生活互相关系的美学思考。
李可染关于现代山水艺术价值的再认识、再评价,促成了他的一系列山水新作的诞生:《山林之歌》、《夏山滴翠》、《千山响杜鹃》、《林茂鸟竞归》、《雨后瀑声喧》、《家在崇山茂林烟霞里》、《人在万木葱茏中》,这些有声有色、声色并茂的山水画,不仅开拓了雄迈的精神境界,而且形成了新的艺术语言体系,新的表现技巧。
他晚年自创"密林烟树法",使墨体块、强逆光的山水,疯然改观。茂林、夕阳、瀑布、飞鸟、归鸦,自然万象……悠然于一片葱茏烟云之中,结构成浑化无极的绿色音响的世界。
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正是李可染大师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画作故事
《万山红遍》: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于2007年5月28日的中国近现代画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经过热烈竞投后,以35,040,000港元高价成交,打破画家作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厘米,宽84厘米,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故此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画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更是当时最为欢迎的名句之一。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称之为“红色山水”,“红色”亦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印章印语
《可贵者胆》——一九五四年出外写生用此印语。以自勉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书于师牛堂。"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
《所要者魂》——一九五四年出外写生前镌用此印语。 一九八六年 丙寅四月 可染于师牛堂"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我打出来前刻的两方印章。"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为祖国山河立传》——祖国河山壮丽,理应精心描画。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四月书吾山水印语可染。
《废画三千》——自励印语 一九八六年 岁次丙寅 可染于师牛堂怕画坏是没出息的。只要用心画,画坏了没有关系。我有一方图章,叫做"废画三千",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自己的老圈子里转,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是很难进步的。(李可染自释)
《孺子牛》——鲁迅先生联语云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语给我们启发教育 吾因此开始画牛 并名我画室为师范牛堂 今逢鲁迅先生诞辰百年纪念 写此以志敬仰 一九八一 可染并记
《七十始知己无知》——50年代,我几次外出写生,背着学生的画具,每天跋山涉水,行程数万里;力求创造有现实生活气息、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现在不知不觉已是七十以外了,我总结了一下,刻了一方图章"七十始知己无知",意思是天地之大,万物之广,道理之深,自己所学所知,微不足道。总结自己,七十生涯,深感无知,要从"零"学起。(李可染自释)
《峰高无坦途》(赠周恩聪)——此吾七十总结印语 书赠恩聪同学共勉 一九七八年 可染
其他作品有:《可贵者胆》2、3,《所要者魂》2、《语不惊人》等。
画作话语及主要作品
《一叶知秋》——立轴、设色彩本,67×37cm
四十年代,李可染转向中国画创作时,他的人物画创作表现出更成熟的个人风格,充分地反映了他艺术个性中潇洒放逸的性情。这种风格特色一直保持到晚年,成为其艺术审美表现中与山水画雄浑厚重审美趣向对立统一的一个重要的互补因素。
题句:"正问秋消息,一叶落中庭。"
郭沫若题:"梧桐是秋之精神,清爽二字尽之。"
《万山红遍》——1962年镜框、设色纸本,69×45cm
以朱砂绘万山红遍诗意图,此幅为开篇之作,作于1962年。以后两年又有创作,目前已知的"朱砂山水"作品仅有五件,分藏在私人及美术机构。从艺术上讲这类特别山水创作是李可染从"写境"跃向"造境"的创新,浑然灿烂,极为感人。
题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清漓胜境图》——1977年、152×128cm
江山明澄似镜,两岩景物和江山舟楫皆入影成双。参差错落的房舍,茂郁林丛,还有奇形怪状、千变万化的山峰,好像故意排列在江水两岸,任人观赏。画家用宏大布局,把漓江最令人倾倒的景物一揽子铺展于画面上。在笔墨方面,画家避虚就实,刻划具体,提高远景的能见度,以强调此地空气的清澄。线条凝重沉着,墨色充足饱满,使秀美的漓江稳重而不飘,十分耐看。
《孺子牛图》(1983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师牛堂,寄情,白发学童,彭城李氏,可染印信 68×111cm)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松下观瀑图》(1943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学不辍 79.9×47cm)
《洗桐图》(194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三企,可染,一尘不染 65.5×37.2cm)
《棕下老人》(1945年94.4×43.5cm)
《午困图》(1948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莫名其妙,有君堂 71.3×34.3cm)
《人在梅花中》(1961年镜心、设色纸本,70×45cm)
《鲁迅故乡绍兴城》(1962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 62.3×44.6cm)
《万山红遍》(二)(1964年136×84cm)
《昆仑山色》(1965年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钤印:可染,寄情,河山如画 67×45cm)
《阳朔》(1972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 69×95cm)
《山顶梯田》(197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李 51.3×38.7cm)
《井冈山》(1976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 129×81cm)
《雨中漓江》(1977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河山如画 71.2×48.7cm)
《清漓帆影图》(1979年立轴、设色纸本,60×96cm)
《牧童短笛图》(1980年立轴、设色彩本,69×45cm)
《泼墨山水》(1981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日新,李 68.7×45.9cm)
《牧童归去夕阳红》(198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孺子牛,李下不正冠,陈言务去 69×58.5cm)
《烟江夕照》(1987年68.5×103cm)
《百重泉》(1987年109.6×60.2cm)
《密林烟树》(1988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陈言务去 76.5×50cm)
《草原放牧》(1988年77.5×102.5cm)
《雨势骤然晴》(1988年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钤印:白发学童,李,可染,师牛堂 82.7×52.2cm)等。
李可染先生艺术随笔
生活与艺术相比,生活是基础,任何事情要想干好都要先打基础,为什么一些人的山水画形成公式化。主要是脱离生活,脱离真实,没有感受。凭自己想当然去画,画来画去必然形成一种固定的公式。
一幅画怎样才算好,我告诉你一个“五字诀”,很容易记:“气”“寒(含)”“北(笔)”“风(丰)”“大”。
“气”指气韵,一幅画的气韵最为重要,是统帅,是灵魂,“六法”中第一条、最重要,就是讲气韵生动。
“含”指含蓄,画面含蓄至关重要,好画给人以深思,回味无穷,象撞钟一样要有余音,要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地。好文章不能剑拔弩张,好画也是如此,要有深度,不是简单的表象,而是含蓄无尽的感觉。
“笔”指笔墨,是创作的手段、方法,任何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好的意境都需要用好的笔墨手段表现出来,这是基本功的一部份。
“丰”指丰富,一些人画画草率行事,这样不好。画家要对观众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要给人以精神享受、给人以教育、发人深思,使人久观而忘返,这就必须画面丰富、“耐看”。黄宾虹的“积墨法”就有这种感觉。丰富不一定就非是繁笔,简笔画也能达到丰富的效果,只是更不容易。艺术要追求丰富,片面强调洗练到了简单、草率的程度是不行的。初学更是如此,千笔万笔不嫌繁嘛。
“大”指“大气”,有人画画给人以“大气”之感。有人画画给人感觉拘谨“小气”。这是由画家的修养、性格等因素所定。能做到“大气”不容易。范宽那样的作品历史上少有,大气,是中国画的好传统。这五个字很容易记,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五字诀”,要有生活基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长时间苦学苦练,才有可能做到。

2,李可染的生平简介都有啥?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更多李可染资料可百度百科李可染http://baike.baidu.com/view/16770.htm

3,李可染的事迹

大画家李可染
提起我家乡的名人,那就要数大画家李可染先生了。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家里,他13岁开始学习传统山水画、西方绘画、中国画。后来,他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专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说起李可染学画还有一段小故事呢。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李可染在快哉亭玩耍,后室有几位老者在作画。他非常感兴趣,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几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老者见他对画如此着迷,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取水,磨好墨,等着看老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看见的整幅山水画大意回想着临摹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他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李可染便开始学习绘画。
徐州建国路上有一座李可染故居,陈列了李可染先生的许多作品。他的山水画深厚凝重,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他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海内外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先生不仅是徐州的名人,更是中国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他是我们徐州的骄傲。

4,李可染有哪些品质、事迹?

李可染,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取名永顺。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擅画山水、人物、牛,兼工书法,并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和教学。其山水画创作善于疏流导源,古为今用,融合中西,尤其是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进中国画,使之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的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深厚,气韵生动,格调浓重、质朴、凝炼,融文学性、音乐性和造型美于一炉。代表作有《杏花春雨江南》、《巫峡百步梯》、《万山红遍》、《雨后青山半入云》、《清漓胜境》、《阳朔》、《革命摇篮井冈山》、《黄山人字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等。
李可染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20世纪50年代,北京荣宝斋就经营他的作品,以4尺3开为例,牧牛图每件约60元左右,山水70元一件,这一价格一直保持到“文革”时期。1979年后,李可染的画作价位大幅攀升,同样尺寸的牧牛图约7000~8000元一幅,山水1~1.2万元一幅。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画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后,李可染的作品价位再度上扬,1983年,他的《茂叔赏荷》在香港苏富比以8.5万港元售出。1986年,他的《暮韵图》在香港佳士得以12万港元成交。而后几年,李可染极少出手作品,市场几乎无货。步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禁止李可染作品出境,这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李可染作品价格急剧上升。1990年,他的《烟江夕照》在香港佳士得被拍至110万港元。1995年,他的《清漓风光》在北京翰海被买家以242万元竞得,令海内外藏家刮目相看。1999年,他的《九牛图》在北京太平洋创下了330万元的佳绩。1999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他的《万山红遍》(2.8平尺)又一举夺魁,成交价高达407万元,创造了当时李可染作品拍卖的最高价位,也创造了中国画单平尺最高价位,顿时震动了整个书画界及拍卖市场。2000年,在北京荣宝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作品又爆奇闻,他同一题材的《万山红遍》(3.1平尺),在多位买家的激烈竞投下,价格一路大飙升,最后在501.6万元的价位上一槌定音,使李可染作品的拍卖价和中国画单平尺价又创新高。近年来,李可染的作品不论画幅大小,均大受欢迎。2002年,他的《苍岩飞瀑》在北京华辰取得143万元的成交价格。2003年,他的《丹崖风帆图》在上海崇源以176万元拍出。同年,他的《千岩竞秀》在中国嘉德又以330万元成交。2004年,李可染的作品在市场上更是势不可挡,呈现“井喷”行情。如他的《九牛图》在北京翰海以550万元拍出;他的《河山入画图》在香港苏富比被拍至703.8万港元。而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他的精品力作《井冈山》被买家以1100万元的“天价”竞得,使李可染作品首次跃过千万元大关。2005年,他的《漓江胜景图》在北京荣宝又以616万元的价格成交。笔者认为,造成李可染作品高价位走势其原因有四:一是名气大。李可染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曾经被冠以无数的美誉、头衔,其声名可谓首屈一指,妇孺皆知。二是质量高。李可染的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三是个性强。李可染作品个性鲜明,面目独特,风格自我,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四是数量少。李可染的作品存世量在2000幅之内,市场上流通只有800幅左右,所以物以稀为贵。现李可染的作品行情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人处于第一层高价位的行列。
一、耳聪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二、启蒙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顺城墙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原来这里是"集益书画社"活动的场所。
??李可染正式拜师后,钱食芝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大帧山水,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鹢退飞。"钱食芝预感这个少年弄墨的童子将会如同大鹏展翅,相较之下,自己则如同鹢鸟冉冉倒飞了。
三、一字铭
? 1929年,对于22岁的李可染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个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学历,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由于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其实,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笔,还是同时前来报考的山东青年张眺临阵教给他的。
??可是,到了课堂上,他有点傻眼。他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他自愧画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字,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已,画不好素描勿宁死。
四、兄弟
"一八艺社"时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摄于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为挚友张眺,右为李可染,中为陈唯岑。
李可染的患难兄弟,就是那个临阵教他油画的青年张眺。张眺长可染五岁,与可染同时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因为他俩都是高个头、穿长衫、留头发;因为都是穷学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旧危楼里;也因为同出同进,形影不离,亲如手足;还因为他们同是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的最早成员,人们称呼他俩是"西湖边上两兄弟"。
??两兄弟不但用功画画,还勤奋读书。他们住的危楼就在尼姑庙"善福庵"的上方,庙里住着70多岁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来诵经,每当木鱼声声、香火袅袅之际,两兄弟也就起床掌灯晨读了。自定早课两小时,吃完早饭,然后到校上课。
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破格录取。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两人都参加了"一八艺社"的进步美术活动,引起了当局注意和防范。一天,可染从图书馆回到住室,房门洞开,书刊、画页散乱满地,床被、垫褥全都大翻个。李可染一看,连自己的笔记本也给抄走了。张眺已被关押进了陆军监狱。
可染多次探监。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后来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后一次探监时,见张眺人瘦下去了。但张眺很乐观,隔着铁窗栏杆低声说:"你放心,我天天和狱友挤肩、撞膀子,锻炼身体,我还跟一个狱友学俄文……"
?可染求救于林风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张眺终于获释出狱,但没有在学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后来他和田汉,同为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又到了苏区,曾任苏维埃教育部长,但不幸在左倾路线下蒙冤罹难。当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悲剧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怀念当年"西湖边上的兄弟"张眺,他说:"在张眺同志教育影响下,我初步认识了中国社会和它的前途,初步认识了文艺上的正确道路。这对我一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

5,从古至今,姓李的皇帝、诗人、画家等等有哪些名人?

你好!跟你说些比较齐全的吧:主要人物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诗仙李白
5.词坛女杰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贽
7.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二)次要人物
1.战国初期改革家李悝
2.赵国名将李牧
3.先秦水利家李冰
4.飞将军李广
5.东汉名臣李固
6.北魏改革家李冲
7.隋朝桥梁专家李春
8.唐代史学家李延寿
9.一代名将李靖
10.风流天子李隆基
11.骁勇善战李光弼
12.李朔雪夜平蔡州
13.婉约大家李商隐
14.洗尽铞华留词名的李后主
15.宋代编辑大家李仿
16.宋初圣相李沆
17.抗金名将李纲
18.抗元名将李庭芝
19.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20.一代闯王李自成
21.清儒李光地
22.忠王李秀成
23.外交辱国、洋务坎坷的李鸿章
24.地质学家李四光李世民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李小龙 演艺明星 功夫片
李四光 地质学家 大庆油田
李大钊 伟人 创办中国共产党
李宇春 歌手 超级女声
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义臣,李治。
李清照,李商隐。李贺。李显忠,李煜
李自成,李梦阳。李时珍。李耳【老子】
李渊。李大钊,李开芳,李秀成,李四光
李嘉诚,李广
李安世、李 翱 、、李百药 、李邦彦 、李成栋、李成粱 、李 充 、李 冲 、李处温 、李 迪 、李 典 、李调元、
李定国 、李东阳 、李方膺 、李 防 、李飞龙、李凤苞、 李 芾、 李固、 李 观、 李光弼、李光地、李 华、 李怀仙、 李 绩、 李吉甫、李继迁。希望这些您喜欢!!!

6,画家有哪些名人呀?

画家名人有:1、张大千:张大千,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2、齐白石: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3、唐伯虎:唐伯虎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4、徐悲鸿:徐悲鸿,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5、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人,居住于东京,北宋绘画大师。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

7,画家有哪些名人

巴勃罗·毕加索、保罗·塞尚、乔托·迪·邦多纳等等。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意大利学者、艺术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8,当代国画牡丹名家有谁

1、张志文2004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画坛,推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志文。报道说:河南画家历时5年之久,绘制了一幅构图完整、气势恢宏的500米牡丹长卷,名曰“华夏牡丹图”,创造了世界之最,申报了吉尼斯纪录,将在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由中国牡丹博物馆隆重展出。2、邵仲节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斋号“师竹轩”。政协成都市第八届委员,民进成都市第五届委员,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6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画,尤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人。3、李万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4、王雪涛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5、苏伯群苏伯群十几岁时开始习画,已有60多年的绘画历史。他的绘画创作以花鸟为主,尤擅长牡丹,在国内画坛有“苏牡丹”之称。

上一篇:一尘不染的意思

下一篇:拒的组词@创作中心@网站小助手@小助手@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