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瘴气是什么意思
瘴气的意思:1.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有效地处理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山林间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瘴气 [zhàng qì]引证:《后汉书·南蛮传》:“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鲍照 《苦热行》:“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 公刘 《太阳的家乡》:“邻家有个孩子病了,显然是因为衣衫单薄,营养不良等外因诱发的疟疾,人们却议论纷纷,说他一定是遇到瘴气了。”近义词:毒气 [dú qì]释义:瘴疠之气。引证:《三国演义》第八八回:“目今炎天,毒聚 泸水 ,日间甚热,毒气正发:有人渡水,必中其毒;或饮此水,其人必死。”释义:灾气。引证: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释义:毒力。引证:《法苑珠林》卷六三:“﹝五百偷贼﹞尽皆饥渴,於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释义:佛教语。指贪、瞋、痴三毒之习气。引证:《法苑珠林》卷六八:“邪见毒炽,令出是毒气。”释义:一种武器。用放射器依风力吹送到敌方的有毒气体,或以毒瓦斯弹投送到敌方,而直接或间接杀伤敌人。释义:有毒的气体。
2,瘴气是什么意思呢?
瘴气的意思:瘴气是多种疾病的综称,可能包括疟疾、痢疾、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症)、沙虱病、中毒、喉科病、出血热、黄疸等。这其中有些病南北皆有,另外一些则具备南方特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疟疾,尤其是恶性疟,几乎是瘴气的“总代表”。元明清以后包括各种山林沼泽毒气、有害气体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反应。瘴气造句:1、有些人在拼命抽烟,满屋子乌烟瘴气。2、乌贼车满街跑,都市空气当然会乌烟瘴气。3、冤孽孤鬼重生,时世之*气横生,无不瘴气蔽天。4、各持己见的观点,把地下室闹得乌烟瘴气。5、他们整天钩心斗角,把公司弄得乌烟瘴气。6、有些人开会拚命抽烟,会议室里乌烟瘴气,空气十分污浊。
3,什么是瘴气?
自然界里瘴气是指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我国北方地区多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瘴气在我国并不常见。
由于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人们认为其病因是污浊之气,也称“瘴气”。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古代医学家最初都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所致。
古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中世纪意大利医生夫拉卡斯特罗和十九世纪德国医生海勒等在论述传染病时,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瘴气”所致。中国古代医生也认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诸病源候论》),“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景岳全书》)。
扩展资料
发作情形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瘴如云霞,如浓雾。无形的瘴或腥风四射,或异香袭人,实则都是瘴气。
还有一种,初起的时候,但见丛林灌林之内灿灿然作金光,忽而从半空坠下来,小如弹丸渐渐飘散,大如车轮忽然进裂,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气逼人。人受着这股气味,立刻就病,叫作瘴母,是最可怕的。
有些地方瘴气氤氲,清早起来,咫尺之间人不相见,一定要到日中光景,雾散日来,方才能辨别物件,山中尤其厉害。
所以居民晓起行路,必须饱食;或饮几杯酒,方可以抵抗瘴气,否则触着之后,一定生病。夏天甚热,挥汗如雨,但是居民终不敢解开衣裳,当风取凉,夜间就卧,必定密闭门户,这些都是为防有瘴气侵入的原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瘴气
4,什么是瘴气?
瘴气
中医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毒气, 下文已经给出了一个说法。 小牛好学嘛, 就翻一下明末著名医师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之十四, 其中包括瘴气论证、瘴疟论、大梁李待诏瘴疟论、瘴气回头瘴说、瘴气治瘴续说、瘴气论外备用方、瘴气瘴气论列方等等。 Link在这儿:http://www.okbuy.com.tw/medicine/jingyu1218.asp。 小牛看完记得写个读书心得交上来, 让各位蒙古大夫, 特别点名去过云南的虎子, 打分。
顺便说一句,按《景岳全书》, “烟草,味辛气温,性微热”, “用以治表, 善逐一切阴邪寒毒, 山岚瘴气风湿, 邪闭腠理, 筋骨疼痛, 诚顷刻取效之神剂; 用以治里, 善壮胃气, 进饮食, 祛寒滞阴浊, 消膨胀宿食, 止呕吐霍乱, 除积诸虫, 解郁结, 止疼痛, 金丝烟者, 力强气胜为优。” 按张介宾的记载, “师旅深入瘴地, 无不染病。 独一营皆安然无恙, 问起所以, 则众皆服烟, 由是遍传。 今则西南一方, 无分老幼, 朝夕不能间矣” (《景岳全书》)。 按这说法, 吸烟就可以防止瘴病流行。 嘿嘿, 科学不科学, 咱就不评论了, 大伙心中有数。 只是下回躲厕所抽烟, 定要理直气壮地冲着老婆吼: 厕所这地方瘴气盛, 俺这不是避瘴吗?!
从目证走向科学
袁钟
编者按:疾病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尤其以传染病为甚。中世纪,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些传染病中,细菌与病毒是致病元凶。20世纪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性感染有了克星,但病毒性传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很多国家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扰着人类。为了配合当前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约请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介绍人类是如何同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做斗争的。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各种疾病包括非典最终一定会被战胜。
传染病的病原是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生物。当传染病发生时,人们最困惑和恐惧的是:是什么东西导致了疾病?只看见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病倒,甚至死亡,却看不到伤害同胞的“敌人”。看不见“敌人”,就不知道“敌人”从哪里进攻,也就很难防范。
传染病的发生由来已久,人们一开始就努力探索其原因。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人们通常只能凭直观去推测传染病的病原。当传染病流行时,医家无法发现病原,只能注意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间歇热似乎多在夏季发生,疟疾似乎总在多水的池沼地区发生,严重肠疾多发地区的人似乎爱喝凉水。他们进一步观察,试图寻找其中的逻辑联系。例如,无论什么人进入池沼地区,都容易患疟疾。于是,人们猜测疟疾的病因是池沼地中的湿热之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瘴气”。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人们认为其病因是污浊之气,也称“瘴气”。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古代医学家最初都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所致。古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中世纪意大利医生夫拉卡斯特罗和十九世纪德国医生海勒等在论述传染病时,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瘴气”所致。中国古代医生也认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诸病源候论》),“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景岳全书》)。但是,无论“瘴气”、“异气”还是“戾气”,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间接说明它们的存在。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他们摆脱了各病因说法,实为很大进步。但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进步,因为这些所谓的“气”没有能直接被科学家目证,即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真正的致病物,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完全控制和预防,以及发现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到19世纪40年代,研究传染病的英国医生巴德对“瘴气致病说”表示怀疑。他详细观察了发病地区的环境,认为伤寒病不是“瘴气”引起。1839年7月至11月,他观察到英国某村庄同一家庭内连续出现了3—4例伤寒病人,因而推论伤寒是由传染物引起,而不是“瘴气”感染,同时,他观察到伤寒流行期间有人离开本村到其他村庄,把伤寒传到许多村庄。巴德观察到了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染的例证,从而认为伤寒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后来,19世纪8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等人先后在有病的生物体内发现了大批微生物,并证实它们是传染病的病因,如家禽霍乱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破伤风杆菌等。通过显微镜直接看见了这些病菌,并依靠严格的实验证明它们与相关传染病的因果关系。看不见的“瘴气”从此从传染病学中消失,代之的是能被科学家目证的病原微生物,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由此成为独立发展的科学。
(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
《人民日报》 (2003年05月30日第七版)
5,古代指的蛮夷之地是哪里?瘴气很浓是什么意思?
恩,其实你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蛮夷之地和瘴气之地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的蛮夷之地是古代中国人对与除却中华之外的所有地区的统称,而更多时候是指接近于中华帝国疆域四周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统称为蛮夷,但是讲究名分的中国人还是给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称呼。
东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夷”,原来山东地区居住的民族在历史上被叫做“东夷族”;
南方的被叫做“蛮”,后世文献经常有“南蛮”之说,就是这个意思,甚至后来从北方草原入侵中原的蒙古人也把南宋喊作“南蛮子”,真是够汗的;
而像蒙古人这样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则一般被叫做“戎”,像“犬戎”之类的称呼,就是周代出没于拜访的主要少数民族;
至于西方的则叫做“狄”,古有“白狄”“赤狄”之称,是指的旗帜颜色不同的西方少数民族。
这四方的少数民族居住之地都被统称为蛮夷之地,后来渐渐发现有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时候,也把欧洲称为蛮夷之地,一直到鸦片战争还是这个样子。
而瘴气之地说的是南方,岭南一带地区,因为天气湿热,物产饮食不同与中原,中原人士至此往往容易生病,因此认为在这些地方存在之人生病的“瘴气”。中原人士在南方的热带亚热带丛林中的确经常看到中原树林里没有的浓厚雾气,并把其叫做瘴气,认为这些气体是导致疾病的根源。事实上这些雾气一般是由于湿气太重形成的,对身体虽然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并不足以导致重病,许多当地人日常出没于丛林中却毫发无伤,中原人士大多是因为不习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身体调节功能跟不上才得病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到南方去的中原人士都是被贬的官吏,心情也相当糟糕,导致了抵抗力下降,当然容易生病了。
如果换作今天的地理来说,大概应该是广东,广西一带。别看广东现在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可是南蛮之地,生产力落后,文化低下,人烟稀少,蛇虫遍地,中原人士多不愿踏足此地。而中央王朝为了惩罚官员,也往往将犯错误的官员贬官到广东,广西甚至海南岛上去。今天到广东去下海找工作是好事,而那个时候确实一种惩罚措施,谁要是被弄到广东去,一定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柳宗元,苏轼等著名文人都被弄去过。
6,什么叫做瘴气?
传染病的发生由来已久,人们一开始就努力探索其原因。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人们通常只能凭直观去推测传染病的病原。当传染病流行时,医家无法发现病原,只能注意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间歇热似乎多在夏季发生,疟疾似乎总在多水的池沼地区发生,严重肠疾多发地区的人似乎爱喝凉水。他们进一步观察,试图寻找其中的逻辑联系。例如,无论什么人进入池沼地区,都容易患疟疾。于是,人们猜测疟疾的病因是池沼地中的湿热之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瘴气”。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人们认为其病因是污浊之气,也称“瘴气”。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古代医学家最初都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所致。古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中世纪意大利医生夫拉卡斯特罗和十九世纪德国医生海勒等在论述传染病时,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瘴气”所致。中国古代医生也认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诸病源候论》),“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景岳全书》)。但是,无论“瘴气”、“异气”还是“戾气”,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间接说明它们的存在。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他们摆脱了各病因说法,实为很大进步。但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进步,因为这些所谓的“气”没有能直接被科学家目证,即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真正的致病物,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完全控制和预防,以及发现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到19世纪40年代,研究传染病的英国医生巴德对“瘴气致病说”表示怀疑。他详细观察了发病地区的环境,认为伤寒病不是“瘴气”引起。1839年7月至11月,他观察到英国某村庄同一家庭内连续出现了3—4例伤寒病人,因而推论伤寒是由传染物引起,而不是“瘴气”感染,同时,他观察到伤寒流行期间有人离开本村到其他村庄,把伤寒传到许多村庄。巴德观察到了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染的例证,从而认为伤寒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后来,19世纪8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等人先后在有病的生物体内发现了大批微生物,并证实它们是传染病的病因,如家禽霍乱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破伤风杆菌等。通过显微镜直接看见了这些病菌,并依靠严格的实验证明它们与相关传染病的因果关系。看不见的“瘴气”从此从传染病学中消失,代之的是能被科学家目证的病原微生物,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由此成为独立发展的科学。
1瘴气是什么古人认为,瘴气是山谷丛林中蛇虫、蜈蚣等动物尸体腐烂后产生的一种毒气,所以称为“气”。人被毒气侵入后,即可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轻者使身体虚弱,重者造成死亡。瘴气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多见。唐代诗人杜牧在《蛮中醉》一诗写道:“瘴塞蛮江入洞流,人家多在竹棚头,青山海上无城郭,唯见松牌出象州。”北宋文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邕州两岸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尤毒。”瘴气又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个名词,现在大多已不使用。中医认为,瘴气又称山岚瘴气、瘴毒、瘴疠等。《医学正传》写道:“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又指感受湿热杂毒所致疫疠的一种,疫疠就是现在所说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可造成大流行。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古代所说的瘴气,多是指恶性疟疾而言。广西桂林有一个名胜古迹“还珠洞”,传说与瘴气有关:在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屯军岭南,为防治瘴气,命人装运一船中药薏苡仁运回备用。嫉妒者向汉光武帝刘秀进了谗言,说马援在合浦搜刮一船珍珠,运回私宅。马援因此蒙受了不白之怨。他一气之下,把防瘴气的薏苡仁倒进了桂林漓江深潭之中。后人为了纪念马援,把倒薏苡仁的岩洞叫做“还珠洞”。现在看来,瘴气就是疟疾。那时还不知道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把疟疾的病因看作是一种气体。非常有趣的是,古代欧洲人也认为疟疾是因为呼吸臭气而发生的。疟疾的英文名就是malaria,意思是有害的空气。2瘴气有什么特征瘴气,是古代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广西素有“瘴乡”之称,正如《桂海虞衡志》所说:“瘴,两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广西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宋代壮医不仅对瘴气的病因病机有所认识,而且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运用当地的方药进行治疗。壮医所说的瘴气包括许多疾病,并不是专指某一个病,故《岭外代答》说:“南方凡病,皆渭之瘴”,瘴气,壮医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按症状表现及性质分为冷瘴、热瘴、哑瘴,在与瘴气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除了唐宋时期的本草著作收载不少岭南治瘴的药物外,《岭南卫生方》记载了大量的岭南人治瘴经验,《岭外代答》则记载了壮族地区使用针刺疗法治疗热瘴的经验:“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发瘴过经,病已入里而濒死者,刺病人阴茎而愈”。壮医对瘴气的认识与治疗,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可以说,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3瘴气是怎么形成的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瘴疠”倒是很像“地方病”,“瘴气”则是“地方病”的病因.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疾病,共有两种,一是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即因为一个地区存在某些微生物、寄生虫生存、传播的动物宿主(如蚊子之于疟疾和乙脑,钉螺之于血吸虫病,黑线姬鼠之于出血热),或一个地区生活习惯利于某些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如某地食生鱼粥的习惯之于肺吸虫病),所产生的只有一个地区会发生的传染病;二是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的地方病,即因为一个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如碘缺乏之于甲状腺肿),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产生的疾病.某个地区特有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其存在一些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宿主;某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俗,利于病原体感染人体;某个地方的土壤中所含物质对人体来说不适应,那么这所有的因素,都就是“瘴气”了!这些因素引起的地方病,也就是“瘴疠”了!当然,“瘴疠”是“地方病”的判断还得再上一个定语,即是南方的“地方病”,毕竟一直都是说南方才有瘴疠.那么,“瘴气”和“瘴疠”的消失也就很好解释了:没有污水滋生蚊子,睡觉挂蚊账开空调,没有蚊子叮咬,疟疾自然就发不了;灭了钉螺,血吸虫自然活不了,便也钻不到人体来了;盐里面加了碘,土里有没有碘也就无所谓,人的甲状腺也不肿了4古代南方普遍存在的瘴气现在还存在吗照我们老师寄生虫老师讲的,瘴气会致病的本质是疟原虫 因为瘴气大多存在于潮湿湿热环境,这种环境下蚊虫多啊 疟原虫属于虫媒传播 ,通过蚊子传播 。也就是相当于在湿热环境下 人易得寄生虫病,但是古人没有认识到本质 以为是空气有毒 所以说是瘴气。疟疾是人类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国外古籍中称疟疾为“bad air”,后来意大利学者称疟疾为“malaria”,“mala”是不良,“aira”是空气之意;与我国古代称疟疾为“瘴气”之意相近。我国早在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疟,秉枣”即以枣治疟的经验;到战国时代,人们找到了更多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东次四经·北号山》中描述有一种树“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西周时期《周礼·疾医》说“四时皆有疠疾”,而“秋时有疟寒疾”,指出疟疾主要流行于秋季;《礼记·月令》说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病疟”,也指出疟疾主要在秋季流行;秦汉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疟论》和《刺疟论》就是两篇疟疾专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其以前人们对疟疾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疟疾医学理论。5瘴气的化学成分有哪些瘴气是中医的说法,指的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在化学角度上没有明确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的定义是 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真要问其详细组成的话恐怕谁也没法儿说清,由于是动植物腐烂产生的,应该有甲烷 硫化氢等气体吧。从定义上讲,既然能致病,大概还有浓度很高的致病菌等生物。一般这玩意属于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氨气,一氧化二氟,硫化氢,氯气,跟部分稀有气体和氰化物。并且含有叫少量的二氧化碳跟甲烷以及一氧化碳。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