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毅简介?
陈毅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人物生平: 陈毅,1901年8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1922年回到四川家乡,通过与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在上海市任职期间,曾着手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并下令对上海文艺界作出保护。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 中国政协副主席。1966年1月陈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 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与四人帮斗争,被对方划为“二月逆流”。1969年10月,陈毅被以“战备”为名,疏散到石家庄。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上卷入了所谓“二陈(陈毅、陈伯达)合流”。 1971年1月16日,陈毅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到达现场。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2,陈毅的资料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6年,15岁的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他从小不满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之下,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法政府联合派人押送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在重庆编辑《新蜀报》,同年秋,他进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北京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他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做兵运工作。1927年,被调到武汉中央军校担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二、革命烽火
(1927--1934) 那时,中国革命正面临一个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的“四·一 年轻时的陈毅
二”事变,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条件下,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撤离南昌南下的起义部队,担任一个团的党代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在这关系到能否保存起义部队的严重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士气,坚持斗争。在朱德和陈毅的组织领导下,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不久,传来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像灯塔一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打起红旗,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后来部队受到挫折,在敌人重兵“围击”的紧急关头,毛泽东亲自率领井冈山部队前来接应。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和毛泽东在砻市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南昌起义保存的部队就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逐步发展壮大。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他认真执行边区党组织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陈毅反对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受到了排挤、打击。但他在主持江西军区工作时,依然坚决贯彻执行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和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先后组建了红6军、红12军,并率领两支红军部队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几次反革命“围剿”。
三、三年游击
(1934--1937)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决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陈毅等人领导的赣粤边区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其他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对陈毅等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陈毅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斗争,在南方游击战斗的间隙,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 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 大树遮身到晓明。 几番梦不成。 这组在陈毅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运用了陈毅最得心应手的《忆江南》词牌,字字珠玑,明白如话,在平淡朴素之中,把整整三年令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斗争生活丝毫不漏、形象生动地一一再现出来。读词如读史,读画,读电视连续剧,一段一个情节,一段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读毕掩卷,恍若置身到十万大军之中,追随陈毅燃起的弥天烽火。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除去要时时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提防野兽毒蛇的侵害外,没有电台、电话与中央与外界联系,没有书报可读,更没有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战士们每天都像野人一样,背着敌人馈赠的“土匪”雅号,昼伏夜行,日日野营。“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长夜无灯凝望眼”,“持枪倚枕到天明”。此时此地,陈毅除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外,尽力地扩大红军影响,不断改善游击环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 弯弓射日列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3,手莫伸全文是什么
陈毅的《七古·手莫伸》全文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 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是陈毅在1954年参加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后写了《感事抒怀》组诗,《七古·手莫伸》是其中之一。扩展资料:1954年3月,陈毅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言揭发饶漱石,毛泽东审阅了他的发言稿,并回示说:“饶罪恶可能不比高小一些。”陈毅归来后,与夫人张茜议论良久,写下了《感事书怀》诗词四首。其中词二首,一首《满庭芳》,一首《水调歌头·自叙》;诗二首,一首五古,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古,七古题为《手莫伸》。《手莫伸》一诗是陈毅对毛泽东伸手岂止高、饶之语的回答和信誓,诗篇以明白畅晓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为官之道。这首诗是陈毅政治态度的坚定告白,也是陈毅胸怀磊落的真诚表露。这首诗在作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诘问和排比的句式直抒胸臆。三个岂不爱的诘问与四个想到的排比,语意流转急速,错落有致,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将作者爱僧分明的情怀注入笔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建国后,陈毅始终坚守这句写给自己的人生信条。从参加革命起到后来作为党的高层领导干部,陈毅从未向党向人民伸过手。党需要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党分配的工作他从不讨价还价。
4,手莫伸全文是什么?
陈毅的《七古·手莫伸》全文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 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是陈毅在1954年参加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后写了《感事抒怀》组诗,《七古·手莫伸》是其中之一。扩展资料:1954年3月,陈毅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言揭发饶漱石,毛泽东审阅了他的发言稿,并回示说:“饶罪恶可能不比高小一些。”陈毅归来后,与夫人张茜议论良久,写下了《感事书怀》诗词四首。其中词二首,一首《满庭芳》,一首《水调歌头·自叙》;诗二首,一首五古,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古,七古题为《手莫伸》。《手莫伸》一诗是陈毅对毛泽东伸手岂止高、饶之语的回答和信誓,诗篇以明白畅晓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为官之道。这首诗是陈毅政治态度的坚定告白,也是陈毅胸怀磊落的真诚表露。这首诗在作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诘问和排比的句式直抒胸臆。三个岂不爱的诘问与四个想到的排比,语意流转急速,错落有致,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将作者爱僧分明的情怀注入笔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建国后,陈毅始终坚守这句写给自己的人生信条。从参加革命起到后来作为党的高层领导干部,陈毅从未向党向人民伸过手。党需要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党分配的工作他从不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