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蕾丝边是什么意思
“蕾丝边”(Lesbian)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蕾丝边可作为名词,意指自认或被他人认定拥有女同性恋特质的女性即女同性恋者;亦可作为形容词,表与女同性欲望相关事物的特性。
蕾丝边,源于英文lesbian,又称为“拉拉”、“拉子”。这个词源自希腊一个名为莱斯博斯的岛屿。(Lesbos;现代希腊语:∧?σβο?;拉丁字母转写:Lésvos)。
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瓦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古希腊语:∑απφ?;拉丁字母转写:Sapphô),相传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
“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
“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例如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
扩展资料:
“蕾丝边”的圈子内有她们特有的专属名词——女性同性恋者的身份在圈中一般自我界分为P、T和不分。
1、P是指比较女性化的女性同性恋者,一般喜欢穿女装、留长发等;
2、T是比较男性化的女性同性恋者,一般喜欢留短发,穿着上也一般以休闲装为主;
3、不分是界于P和T之间,外形特征一般中性,角色也可因对象角色而定,可P也可T简称H即TP不分。
4、有的会把不分再分成不分偏T,不分偏P。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蕾丝边
2,蕾丝边是什么意思?
“蕾丝边”(Lesbian)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蕾丝边可作为名词,意指自认或被他人认定拥有女同性恋特质的女性即女同性恋者;亦可作为形容词,表与女同性欲望相关事物的特性。蕾丝边,源于英文lesbian,又称为“拉拉”、“拉子”。这个词源自希腊一个名为莱斯博斯的岛屿。(Lesbos;现代希腊语:∧?σβο?;拉丁字母转写:Lésvos)。 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瓦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古希腊语:∑απφ?;拉丁字母转写:Sapphô),相传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例如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扩展资料:“蕾丝边”的圈子内有她们特有的专属名词——女性同性恋者的身份在圈中一般自我界分为P、T和不分。1、P是指比较女性化的女性同性恋者,一般喜欢穿女装、留长发等;2、T是比较男性化的女性同性恋者,一般喜欢留短发,穿着上也一般以休闲装为主;3、不分是界于P和T之间,外形特征一般中性,角色也可因对象角色而定,可P也可T简称H即TP不分。4、有的会把不分再分成不分偏T,不分偏P。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蕾丝边
3,蕾丝边在女人身上是什么意思
Lesbian(蕾丝边):女同性恋者。
女性之间的爱LES有很多是天生的,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朋友,无法产生爱及性欲
但有些喜欢女人,但也有可能喜欢上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
有些人一见男人就紧张,害怕,无法交谈,更别提恋爱.所以当她们需要爱时,只有去找女人.这叫恐男症(非学名, 与之相应的有恐女症),是可以医治的
心理上的,比如受过创伤,或环境影响,这类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最后,有一类较特殊:
那些被男人甩了,就说自己要当LES,再也不爱男人的,只是在逃避现实
4,什么叫蕾丝边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蕾丝是英文lace的音译 花边的意思
精致美丽的蕾丝边,是很多人对于贵族式用品的直接印象,由蕾丝制成的成品,除了衣服之外,也有很多如毛巾、面纸盒、床单等,这些物品都给予我们许多浪漫的遐想。
目前市场上的蕾丝边,大部分是机器制造。一般消费者的观念是,蕾丝就是衣物旁边的花边,事实上,只要是经过刺绣后的布料,都算是蕾丝。
而花边的构成,背后可能都藏着一段故事,有一些可能是贵族的图腾,有的是西方宗教中特殊的图案衍生而成,同时,这一类产品除了加上花边,还运用大量刺绣在主体的布面上,显示华丽的风采,而布料也从普通的棉线到缎质的Satin线都有,让蕾丝也有亮度。
精致蕾丝·限量生产
贵族的蕾丝产品由于走精致路线,采取全球限量生产的方式,每一批蕾丝制品都有经过注册,而且卖完了,就再也不会生产,所以在国外,深受贵族的青睐。
例如欧洲教廷也会有自己特别选定的蕾丝产品制造商,每年固定向这些制造商买整套的蕾丝产品,如寝具,而近年来本地中产阶层或单身贵族中,也兴起一股风气,就是将以往只是拿来当实用品的床单等,也渐渐变成了收藏品,所以走精致路线的蕾丝商品也大受好评,因为每一组产品都不会重复,使用这类产品时,有独一无二的优越感。
在选择蕾丝制品时,有三个最主要的考虑因素,那就是蕾丝的图案、色泽和蕾丝纤维的牢固度。
蕾丝若是由机器制作,图形会比较呆板没变化,也可能因为机器的大小所以蕾丝边的宽幅就会比较短,不能随意变化宽窄或形状。而色泽的部分,好的蕾丝制品,是从还在线团的时候,就采取纱染,先将纱染色后再捻成股织布,所以吃色力较好,色彩的稳定度也会相对提高。
而在成为蕾丝边后,才放到染缸中染色的成品,就有可能因为线和线交接的部分,没有染好,日子一久颜色就会渐渐斑驳。
最后纤维的牢固程度,则会影响到蕾丝做工方面的精细程度,同时又可以维持不要断裂的关键。
清洗蕾丝秘诀
自行清洗蕾丝的方法,只须把蕾丝放在洗衣袋中,以中性清洁精洗涤就可以了。
但较高级的蕾丝产品,还是建议你送到洗衣店清洗,洗完后以低温的烫斗将花边烫平,蕾丝的延展性才会好,也可保持蕾丝的花样不扭曲变形。
同时记得不可以浓缩洗衣精、漂白剂等对布料伤害大的清洗剂,这些清洗剂会大量影响颜色的稳定度,糟蹋了好的制品。
5,GAY和LES是什么意思
Gay,在英文中除了表示“快乐”、“愉悦”或“高兴”,也用来表示同性恋。使用上,除了引用过去创作的文艺作品时能够用到原意外,或者除去戏谑与文字游戏等场合外,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其“快乐”的本意。
英文字源
Gay这个字拥有关于性方面的意义至少是从十九世纪开始(而且可能还要更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与男性倡伎被称呼为"gay"(因为他们穿著得很艳丽)。于是到最后,“gay boys”(男伎)就变成了所有男性同性恋的称呼。在美国,这个名词可能来自于游民社群(hobo community):一个年轻游民,或者称作“gay cat”或“geycat”,常常要和另外一个比较年长有经验的游民交好,以获得学习与生存的机会。这种关系有性的暗含成分在里面,因此“gay cat”就变成“年轻同性恋者”的意思。在这些最早的“gay”中最有名的是汤玛斯·柯林伍德(Thomas Collingwood),他是一个胖嘟嘟有著小天使般脸孔的音乐家,在一段长期的失业下陷入生活困境当中。
les的英文全称是LESBIAN是同性恋的意思
没什么可烦恼的 问题的关键是你认为你这样感情存在的真实度有多少 外国不说 至少中国有太多的LES都是追时髦了或者是因为和男朋友分开没多久内心有伤害 但是有好的女性朋友为自己解闷或者有LES影响 女生间太通了 所以有时会让自己误解自己就是大家说的LES 但很少有纯LES的 我在新加坡读书 这边很多的 我身边接触的也不少 有句话说的好"爱情不分性别 真心可以永远". 但是看到了太多的分分合合太多的痛苦去承担短暂的甜蜜 真的打心眼里心疼她们可是也只她们心理知道这分感情的真实度,彼此的依赖度已经莫名会有的痛苦感.通常LES都太敏感了````` 还有因为社会还不能接受因为背负的压力也很大..其实老天造地早人是一对的 一男一女 能别陷入还是别陷入 会上瘾的 因为那份懂和通是超越男女的 别怕也别彷徨 先问问自己的心最重要 是真的就是还是出于新鲜赶潮流或受影响了 不过也不得不说80%的女生都是双性恋 当没遇到喜欢的女生时就是异性恋遇到了自然就成所谓的LES咯 最后希望大家都尊重LES 没什么的只是选择不同 感情是真实的
Les=Lesbian(蕾丝边):女同性恋者。
本来les是少女的意思。但是在中文网络就渐渐被异化为女同性恋的意思,也叫同好,拉拉。
LES有很多是天生的,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朋友,无法产生爱及性欲
但有些喜欢女人,但也有可能喜欢上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
有些人一见男人就紧张,害怕,无法交谈,更别提恋爱.所以当她们需要爱时,只有去找女人.这叫恐男症(非学名,与之相应的有恐女症),是可以医治的
心理上的,比如受过创伤,或环境影响,这类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最后,有一类较特殊:
那些被男人甩了,就说自己要当LES,再也不爱男人的,只是在逃避现实,
也可以说是心理异常(与上面"心理上的"不同)
玻璃=同性恋
les就是英文“lesbian”的缩写,是“女同性恋”的意思。
T就是英文“Tomboy”的缩写,是les中打扮或性格偏男性化一点的一方。
P就是les中打扮或性格偏女性化一点的一方。
T和P是相对的,没有谁是绝对的T或P,所以判断自己是T还是P要看双方相处的具体感觉,谁能在心理上压倒对方,谁就是T。
不分就是不分TP,即自己也无法决定自己是T还是P,所以才叫“不分”。一般还没对象的les都可以说自己是“不分”。
GL就是英文“girllove”的缩写,是指这个人不是LES(或者说不完全是)
但是她爱的人刚好是女生
还有总说法是GL是用于动漫领域
百合是女性之间纯柏拉图的精神恋爱。
BI就是英文“Bisexual”的缩写,是指双性恋
6,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
1、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2、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3、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狗,彝族的酒”。4、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傣族男人穿着短上衣、裤子、冷毛毯、白布或包头蓝布。纹身。女人穿窄袖子和裙子。房屋是干柱建筑,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市的竹建筑风格各异。傣族信仰佛教。过去,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的未成年男子在回家前都必须过僧侣生活,要读经。傣族人擅长歌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5、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扩展资料:民族风情1、满族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2、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3、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4、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5、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6、僳僳族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7、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8、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9、土家族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10、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11、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12、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13、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14、怒族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15、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16、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17、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18、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19、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20、保安族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21、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2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23、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24、东乡族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25、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7,回族有什么生活习惯和服饰
一、回族的生活习惯:1、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2、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3、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婚礼时,男女各家还要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入洞房。4、回族忌说“死”,将“逝世”一般称为“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葬礼要经过停尸、善面、备殓、净身、下葬、纪念亡人等程序。二、回族的服饰:1、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2、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3、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4、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扩展资料:回族的节日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开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这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参考资料:回族—百度百科
你知道蕾丝边是什么意思吗?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了许多新名词的出现,如果不了解岂不是太落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蕾丝边是什么意思吧。
蕾丝边是什么意思: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蕾丝边(Lesbian),简称LES。
女同性恋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awomanwhoissexuallyattractedtootherwomen)。
[1]蕾丝边可作为名词,意指自认或被他人认定拥有女同性恋特质的女性;亦可作为形容词,表与女同性欲望相关事物的特性。尽管自古以来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直至今日才出现“蕾丝边”、“拉子”等字词,用以形容女同性恋者。
十九世纪晚期,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性欲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分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英语:Second-wavefeminism)运动影响,该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
历史学家因而重新省视历史上女性间的情爱关系,并对如何定义一名女性或女子间关系是为女同性恋提出疑问。此类议题的讨论结果最终确立了女同性恋者的三种组成:性行为、性欲或性别身分。
黑色三角形代表着女同性恋的身份标识,女同性恋和女性主义者使用其为活动标志。女同性恋研究摆脱了男同性恋研究,在近年来发展为酷儿研究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历史“蕾丝边”一词源自公元前六世纪女诗人萨福(古希腊文:Σαπφ?;拉丁化: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的故乡——古希腊莱斯博斯岛的岛屿名。
透过各式古代文献,历史学家推测萨福曾在岛上指导、薰陶一群年轻女子。
萨福所遗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多与女性的日常生活、感情关系及习惯等有关,尤其关注于女子的美貌,并明表她对女性的爱意。在十九世纪晚期之前,“莱斯博”一词被用指所有与莱斯博斯岛相关的事物,例如莱斯博酒。
发展到了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阴摩擦——二个女性间透过类似性交而达到性快感。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欲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女同性恋次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HenryHavelockEllis,1859年2月2日-1939年7月8日)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于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随着医学知识的蓬勃发展,术语的意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十九世纪中期,医学作家开始尝试建立辨别男同性恋(其当时在多数西方社会系属重大社会问题)的方法。
在德国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Hirschfeld,1868年5月14日–1935年5月14日)示明所谓“性欲倒错”所归纳的行为中,学者设下了男女正常之性相关行为的标准,甚至因此到了男女转变为“完美男性”及“完美女性”的程度。
沿革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同性恋运动不分男女,都叫做”gaymovement”,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称为”gay”。然而,由于同运(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
“比利提斯的女儿”(DaughtersofBilitis,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DelMartin),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
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brotherhood)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的“接受、平等、爱与友谊”,正可以在女权主义运动中找到。
(Martin1970)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的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朱莉娅·佩内洛普(JuliaPenelope)写于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恋分离主义》(LesbianSeparatism)说:“退出男同性恋(Gay)组织是建立女同性恋身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迈向建立女同性恋社群的一步。”
〔见:柯采新(CheshireCalhoun)(张娟芬译)《女同出走》(女书文化),页312-313。
〕女同性恋全面撤出(男)同性恋运动,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身份,综上所述,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之母。
在戴尔·马丁(DelMartin)和菲利斯.莱昂(PhyuisLyon)的领导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的女儿”(DaughterofBilitis),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古希腊文:Σαπφ?;
拉丁化: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一首诗改写的色情诗。
于是从70年代开始,受到由女同性恋者为核心推动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Lesbian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即源于此。
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
扩展阅读:蕾丝边的其他称呼在中文中,引入了很多表示女同性恋者的称呼(主要是英文),也有当地社区自己创造或者历史上沿用的隐讳语。
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又或称为“蕾丝边”。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食”、“自梳”等。“磨镜”,即磨治铜镜也。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据汉代著名文人刘向的《列仙传·负局先生》记载:“负局先生不知何许人,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循吴市中,炫磨镜一钱。”
《太平御览·海内士品》中也说:“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致,赍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
唐朝诗人刘得仁《赠道人》一诗中曾写道:“长安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也有“问其人,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之说。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的意思就是,女女性行为的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
中国台湾在台湾,英文单词“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子”或“女同志”最为常见(也翻译做“蕾丝边”)。
“拉子”的最早使用与发明是在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的《鳄鱼手记》一书中,后来普遍成为女同性恋社群内部用来指称自己的术语之一。中国香港在香港,女同性恋一般被称为“Les”,是英文“Lesbian”的简称。以前还有人以“磨豆腐”来形容女同性恋者,但因为含贬义现今少用。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