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别认同障碍是什么意思?
孩子出现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1.在性别认知阶段没有学会认知自我一般的小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开始产生对性别的认知,此时如果是女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爱美,努力模仿妈妈的打扮。而男孩子的性别认知出现得要比女孩子晚一些,但当他们出现性别认知时,就会有意识地挑选自己的服装颜色,并且主动和同性的孩子在一起玩。三岁左右是培养孩子性别认知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家长依旧不在意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那么就会导致孩子的性别意识模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五十性别认知障碍的人是因为遗传因素而导致的。而很多拥有这种症状的人则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比如一个男孩子身边的玩伴都是女生,时间久了男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变得更加女性化。或者周围的人群总是对着一个女孩子说男孩子的好处,或者说她的父母希望她是一个男孩子一样的性格。时间久了这个女孩子的心理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变得更加男孩子气。家长教育的缺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比学校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重要得多。但很多父母不仅忽略了孩子的性别教育,而且还有意识地将孩子往异性的方向引导。比如有的家庭中父母一直希望想要一个男孩子,但家中只有一个女儿的时候,父母就会将女儿往男生的方向培养。比如买的玩具比较男孩子气,或者平时的打扮比较男孩子气,总之就是让女孩子变得不像女孩,男孩同理。家长应该怎么做?1.注意平时的细节影响很多父母在孩子开始产生认知障碍时没有过多关注,以为只是孩子一时兴趣,但当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才会发现此时孩子的认知障碍已经没办法再纠正。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父母要频繁且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动向以及兴趣方向。而且父母必须要区分清楚孩子的变化究竟是一时的好奇还是性别认知已经出现了偏差。及时纠正孩子的思维孩子对陌生事物感到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们会对异性产生想要了解的好奇,但这种好奇与认知偏差还是有着很大关系。如果此时孩子问起了关于性别的相关知识和内容,父母也不要因为羞于说出口而拒绝科普教育,这样会让孩子对性别产生更加模糊的意识。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可以有意无意地讲起性别差异,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
2,求问大家如何看待性别认同障碍?
同意@提婆达多如果考虑社会性别的问题,模仿异性的原因还包括渴求异性所拥有的社会角色,这种情况我认为跟性别认同障碍无关。这个问题要细说很复杂,不过我个人觉得,在东亚文化中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感到自卑还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成就、能力和权威基本都和男性挂钩,弗洛伊德就曾经说过,女性的歇斯底里症状往往是由于她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木有小jj,而感到自卑、错乱。弗洛伊德的这个论断出现在德国男权社会中,此后弗洛姆对这一观点有批判性的发展。弗洛姆指出,女性的发展具有和男性不同的模式,但是男权社会没有给女性人格发展留下空间。一个女性如果想要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在男权社会中,只有做和男性一样的事——比如读书、工作、放弃生育等。这种情形肯定和性别认同障碍无关。因为性别认同障碍的条件,首先这个病患必须承认和了解自己的实际性别。而模仿异性以求获得该性别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所以不是认同障碍,按弗洛姆的话来说,这是不正常的社会逼的。通俗一点说,给一个婴儿一块金币和一块石头,他喜欢哪个就会挑哪个,这反映出了他实际的喜好。但给一个成年人选择,即使他主观上更喜欢石头,他也会选金币,这是社会化过程赋予的价值取向。在东亚文化中,男性占据资源,对有上进心的菇凉来说,打扮中性甚至偏男性是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补充两句,货币/黄金的价值纯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它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男性的女装癖是另外一种状况。有人说是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逃避(比如男孩子要高富帅养家糊口之类),不过我觉得特殊性癖用异化理论解释比较靠谱。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被诊为性别认同障碍,而病患实际上是童年阴影的话,万一真有条件做了手术,一辈子就毁了。就我所知,一般这样状况的女孩子,实际上是感受到了自身性别和期望性别之间的格格不入,或者说,她们比一般的女孩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女性身份。还是拿前面那个栗子,假定每个成年人都会在金块和石头之中挑选金块,但是有些成年人非常非常喜欢石头,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努力说服自己挑金块才是好的,从而造成内心的冲突。我觉得解决这种冲突的方式不是给他更多金块,而是让他明白喜欢石头并不是不好的。
3,造成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因素。(1)先天因素,即生理上的问题如男孩儿具有的女性激素过多,或女孩儿具有的男性激素过多,都会导致障碍的产生。(2)后天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庭因素有的父母很喜欢女孩子,但生的却是男孩儿,于是就总喜欢把自己的儿子打扮成女孩儿的样子,给他留长头发,穿花裙子。幼儿还没有明确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问题。还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了异性的举动,觉得很有意思,不但没有阻止,还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这强化了孩子的不当行为。而且,父母在孩子的性别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处于幼儿期的男孩子虽然被人称作男孩儿,却还不知道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区别,以及什么行为才是男孩子该做的等等。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多方面的模仿和强化才形成了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就是其模仿的重要对象。如果一个家庭中,缺少一个像父亲一样阳刚的角色,那么这个男孩子就会由于缺少模仿对象,而表现出过多的女孩子的行为。还有的家庭虽然不缺少模仿对象,但由于母子关系或父女关系过于密切,使孩子与其同性别家长接触过少,也会导致这种问题的产生。
4,TS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说自己是,CD又什么意思?
TS是英文 TransSexual 的缩写,指对本身性别不认同,而希望改变自己性别者。她们自称为天使,来源于拼音ts。而目前在网络中,很多人把TS等同于人妖。CD是英文 Cross dresser 的缩写,意思是变装者。具有变装行为的人并不都是变装者,往往还包括TS、同性恋、恋物者、歌舞表演者等。扩展资料:英文缩写词,是用一个单词或词组的简写形式来代表一个完整的形式,它不同于首字母缩写词。英文缩写是英语词语的简易形式,用英文单词中重要的字母来代表整个单词的意义,也被称为缩略词。一个英文缩写词可以用任何方法缩短,将通过一些字母部件绘制在一起。但是缩写也会带来困扰,因为缩写可能在不同行业代表不同的意思。常用缩写:1.月份:Jan. January 一月Feb. February 二月Mar. March 三月Apr. April 四月Jun. June 六月Jul. July 七月Aug. August 八月Sep. September九月Oct. October 十月Nov. November 十一月Dec. December 十二月2.星期:Mon. Monday 星期一Tue. Tuesday 星期二Wed. Wednesday 星期三Thu. Thursday 星期四Fri. Friday星期五Sat. Saturday 星期六Sun. Sunday 星期日......参考资料:英文缩写词_百度百科
5,请专业人士解答:请问性别认同障碍和性别角色冲突一样吗,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这两个概念所表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性别认同障碍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认同自己天生的性别,对自己的性别不满意。通常这类人会有易性倾向,也喜欢按照异性的言行思维行事,也喜欢穿戴异性的服装。性别角色冲突简单地说就是指人的某些特征与自身性别不符,具有的是异性的特点。比如说奶爸,大家都习惯性地认为女性应该带孩子,可奶爸却代替了妈妈。古时候都觉得是男人去参军打仗,可花木兰却替父从军。都是充当了异性该有的角色。
所以,性别认同障碍和性别角色冲突不是一回事。性别认同障碍的表现当中包括性别角色冲突,但性别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却不一定是性别认同障碍。
6,如何面对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的治疗方案要根据世界跨性别专业协会(WPATH)的《护理标准》制定。每个治疗计划都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情况。患者的年龄及其病情的轻重不同,治疗方案也应有所不同。China Photos/Getty Images供图一些性别认同障碍患者和上图这位男子一样,选择接受心理疗法、荷尔蒙疗法和手术治疗。对于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儿童,建议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心理治疗并辅以社会及物理干预疗法。 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儿童可能会抑郁、焦虑或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青少年患者则有可能陷入抑郁、产生自杀的想法或有试图自杀的行为。心理治疗应着眼于增强患者的自尊和治疗相关并发症。家长应容许孩子在安全、宽容的环境中实现作为另一性别个体的幻想。此外,建议家长使用中性的语言、不要禁止孩子观看支持同性恋的媒体节目、鼓励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对于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成人,应当采取综合疗法。除病患互助小组和心理治疗(包括单人心理咨询和夫妻心理咨询)外,患者可选择荷尔蒙疗法,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以所希望的性别身份生活一年或一年以上)或接受变性手术。要求进行变性手术的患者需要接受大量评估和治疗,之后还要经过一个过渡期才能进行手术。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信息显示,变性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抑郁、焦虑、自杀、自虐,但却很少寻求治疗。如果不治疗,性别认同障碍能引发情感抑郁或其他疾病,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严重影响。经过治疗,患者可以过上稳定正常的生活。
性别认同障碍一般是心理原因和行为原因、生理因素等。
关于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的研究没有定论,大致认为其成因有心理原因和行为原因(社会原因),另有表明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之一,学术界对于性别认同障碍的病因形成了以下几类:
1、大脑皮质受到破坏,产生性与性别不协调。
2、内分泌不平衡,引起生理的改变。
3、外阴部过度伤害,有些学者认为外阴部受过多的伤害而改变了个性。
4、家庭环境造成,父母在子女表现某种性别时就高兴,反之就惩罚,久之成为环境的条件反射而变更性别。
5、分离焦虑,男孩与母亲的恋母情结过长,儿子怕与母亲分离,久之认为自己是母亲就不会分离而产生性别的改变。
6、基因论,性与性别的基因在染色体之排列应当一致,某种情况下排列不在一起而导致心理与生理的不协调,说明症状的一部分,却无法解释全部,目前较为肯定的是基因论。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