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琦君简介及代表作
琦君出生于1918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2,琦君的代表作有什么?
琦君的代表作有:1、细雨灯花落:《细雨灯花落》是尔雅出版社2005年2月20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琦君。《细雨灯花落》是报纸专栏一年多来的成果结集,共六十余篇。散文大家思果先生认为,琦君的文章最富人情味,充满至情,就像落花一片天上来。或追思怀旧,或生活偶感,在在使人爱不释手。2、桂花雨:《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3、万水千山师友情:《万水千山师友情》,隽永而引人深思,仍有琦君一贯的平易近人,有她的思乡和缅怀旧时,也有客居异乡的生活,对各种事务的关怀,对友情的珍惜。4、水是故乡甜:《水是故乡甜》,是一本散文书籍。是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在2001年出版的,作者是作家琦君。琦君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个。《水是故乡甜》是琦君凝聚人生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精品,从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再纵观天下事,写尽人世沧桑、游子情怀和心灵的感动。在古典的情怀中领会异国情调,一起走进琦君有情世界。现增补资料,重排精印,更具独特和新颖。5、永是有情人:永是有情人使少年的读者不知不觉领受一份传统温柔敦厚的人情,学会了体恤与包容。琦君八十高龄仍写作不辍,她所累积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正是读者宝贵的借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雨灯花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花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水千山师友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是故乡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是有情人
3,作者琦君的资料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扩展资料《琴心》:国风杂志社 1954年,尔雅出版社1980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1990年。《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4,关于琦君的资料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
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虽出身农野,久历
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
教她。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
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涌,
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
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
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
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
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
《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
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
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
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高检处记
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1964年获
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1970年《红纱灯》
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
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1969年在台湾司法部志愿退休
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
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1985年《琦君寄
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
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
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
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
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
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
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
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5,琦君的生平简介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扩展资料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琦君
6,琦君 简介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编辑本段]生平
1917年,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小名春英,童年在农村度过,上有兄长一位,因亲生父母早逝,兄妹俩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鉴宗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父与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 1921年,开始受教于家庭教师叶巨雄,研读诗经、唐诗、孟子、论语、唐宋古文等中国古典文学数年。 1927年,唯一的亲哥哥在北京因病过世。 1928年,举家迁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 193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黄》于“浙江青年”杂志。 1936年,进入之江大学中文系就读(之江大学后来历经整并,最后并入现在的浙江大学),大学期间,受业于词学大师夏承焘门下,饱读中西文艺作品。“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 中日战争期间,父亲潘鉴宗与母亲叶梦兰接连因病过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1941年,大学毕业,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1943年,返乡任教于永嘉县中(今温州二中)。 1945年,抗战胜利回杭州,任教于母校之江大学,兼任浙江高院图书管理员,而后转入苏州法院担任机要秘书,开始了往后数十年,在司法界与教育界并行的工作。 1949年,随国民政府来台,担任高检处书记官,之后转任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同年,发表来台后的首篇散文“金盒子”于中央日报。 1951年,与李唐基结婚,两人育有一子。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 除了从事司法工作,这几十年间,琦君也在学校兼课教授国文,如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世界新专(今世新大学)、文化学院(今文化大学)、中兴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 1969年,自法院退休。 1977年,随夫留居美国。1980年,自美返国,任教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83年,再随夫留居美国。 1999年,以《烟愁》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2001年,返回故乡-浙江永嘉,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典礼。 2004年,与夫婿返台定居于台北县淡水镇。 2006年6月7日凌晨4点45分病逝于台北市和信医院,享寿90岁。 琦君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章、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散文奖。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选入台湾的中学国文课本,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
[编辑本段]作品
论述
《词人之舟》 民国七十年,纯文学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散文
《金盒子》 原载民国八十五年三月十七日《星岛日报》 现已选入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
《溪边琐语》 民五十一年,妇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书局
《红纱灯》 民五十八年,三民书局
《烟愁》 民五十八年,光启出版社;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三更有梦书当枕》 民六十四年,尔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从桂花雨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7,《桂花雨》作者琦君,她是哪人?
《桂花雨》作者 琦君资料
关于作者:
琦君
琦君这个名字,对很多人还是陌生的。细心的观众,收看电视剧《橘子红了》,会注意前片头的那行字“根据琦君的小说改编”。导演李少红,演员寇世勋、归亚蕾、周迅、黄磊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对于其原著者琦君则有些陌生。在台湾,女作家琦君则曾是名人,她被称之为“读者喜爱的作家和作家羡慕的作家。”
琦君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曾出版过小说集、儿童文学集多种,但更多的则是散文集。在台湾,她的散文享有盛誉,行销甚畅,流播甚广。如果说依年龄和作品风格划分台湾散文家,林语堂、梁实秋、吴鲁芹为第一代;琦君、林海音、胡品清可算第二代。第二代作家多是继承“五四”散文流风余韵,作品语言文白交融,笔法入情入理,题材多写故土情怀,情感深沉温馨。在第二代散文家中,琦君的散文别具一格,她作品中深沉而温柔的爱意与温存,典雅古朴的清词丽句,体现了她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力,这是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她是中国词坛大师夏承焘的亲传弟子,也是作家中读书和藏书最多之人,这也许是令众多作家羡慕的原因。
琦君原名潘希贞,生于1917年,浙江永嘉人,毕业于之江大学中文系。20多岁时学习诗词。1949年她去台湾,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定居于美国新泽西州。任教之余,琦君勤奋写作,出版《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青灯有味是儿时》、《留予他年说梦痕》、《细雨灯花落》、《红纱灯》、《桂花雨》等30余部作品。从这些散文集的名字,不是可以见出琦君的诗意追求和情趣吗?那还是80年代初,在一则出版消息上得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琦君的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大多数读者钟情于这本书,是为“三更有梦书当枕”的意境所吸引。待到把那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后,一个深爱故乡、怀师念友、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的形象印在你的脑海里,《下雨天,真好》,是她的代表作。雨天,是怀人的时刻。她说:“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读这篇散文,使人想起了童年时雨天光着脚丫在雨水中趟来趟去的情形,那感觉真好。琦君的《我家龙子》,写的是她与儿子珍爱那只拾来的聋猫,一只小动物,一个小生命,道出了母子情深,而两代人的情感却是既可沟通又难以沟通啊。读此,为人父母者,能不唏嘘?琦君的散文以情感取胜,不玩哲理,让人亲近。去年,85岁的琦君老人重回浙江,探亲访友。《橘子红了》,并非是全部的琦君,认识琦君,还是得读她的散文。
8,求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全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处:出自当代作家琦君的《桂花雨》。扩展资料: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琦君
9,琦君怎么读
qí jūn。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简介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17年生。5岁开始习字,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她曾任中央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从古典文学过渡到现代文学,琦君的文字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典范,她的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温柔敦厚,悲悯人性的弱点。琦君和夫婿旅居美国多年,这几年才返台定居,健康情形稳定,最后一次露面是接受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表扬,曾出席在台大校友会馆的表扬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