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求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资料,故事?

时间:2023-12-16 16:47:34编辑:生活君

1,求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资料,故事?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各有什么著作传世吗?

张仪 [1]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灭巴,城江州”。这就是说,张仪曾下令筑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城。尽管张仪本人第二年便离开了江州,但经向楚考证,张仪筑江州城之事应属信史(见民国《巴县志》)。由于“明清之际,图经荡灭,民鲜土著,故老无征”,因而现在已无从确知张仪所筑之江州城的具体位置。不过,从西汉扬雄《蜀都赋》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来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庆主城区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小什字之间。
推荐评语:今重庆地区因张仪筑江州城始有了真正意义的“城”。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之一〗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于魏。
〖之二〗
“连横之父”——张仪
一、 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 出试锋芒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 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编辑本段]【历史考证】
《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

3,张仪和苏秦都是战国时期的外交家,他们两个人什么关系?

苏秦比张仪整整晚一代人。两人并不是什么师兄弟。两人的活动轨迹也全无交错之处。
张仪活动于秦惠文王时期,他在国际上的对手是公孙衍(号犀首)。公孙衍也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是魏国人。他曾在秦国为大良造,伐魏斩首8万。张仪至秦得为相邦(这一职位当时大致相当于外交部长,后来演化为丞相),公孙衍受到排挤,就跑回魏国去作了大将。张仪的外交政策是连横韩魏,使秦韩魏三国互相支持对方称王,秦惠文君也升级为秦王了。公孙衍的对策是韩魏赵燕和中山国,五国合纵,互相支持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4,苏秦和张仪的具体故事

苏秦智激张仪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苏秦智激张仪”的故事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第十》。译文: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可是他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了,能够求得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气,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了。不久苏秦对他左右亲近的人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然而,他很贫穷,没有进身之阶。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禀明赵王,发给他金钱、财物和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逐渐地接近他,还以车马金钱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于是张仪才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划攻打诸侯的计划。这时,苏秦派来的门客要告辞离去。张仪说:“依靠您鼎力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走呢?”门客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都是苏先生谋划的策略。如今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扩展资料:苏秦,洛阳东郊人出身农民,自幼家境贫寒,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富家子弟,但他胸怀大志,曾师从鬼谷子教授演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然而出道后却处处碰壁,仕途艰难,后来不得不回到家中继续苦读数年。再次出道后,游说赵、韩、魏、燕、齐、宋六国“合纵”抗秦,他亲自任“纵约长”,一人佩戴六国相印,被后人称为“合纵之父”。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仪列传

5,简述,张仪和苏秦

中文名称: 苏秦
又 名: 字季子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 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简介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 <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卒于魏。

6,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吗,苏秦和张仪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吗

是师兄弟,但不在一个年代,张仪是秦惠文王时期,苏秦是秦昭襄王时期。1、苏秦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2、张仪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扩展资料:1、张仪连横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2、苏秦合纵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仪百度百科——苏秦

7,苏秦和张仪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么?求详解

不是。张仪是秦惠文王时期,苏秦是秦昭襄王时期。1、苏秦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受封“武安君”,战国时著名的战略间谍。苏秦出身普通,后来因“游说诸侯以显名”,并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张仪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扩展资料:张仪一生的主要功业是帮助秦国推行连横之术,破坏东方各国发起的旨在进攻秦国的合纵之策。具体说来,作为纵横家的张仪主要以舌辩为武器以游说诸国,一生中的两大战场分别是魏国和楚国,他的外交功业也主要是建立在与这两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张仪于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入秦,此时秦国的主攻对象是三晋和东方各国,张仪一来就对秦惠王许诺说他可以破坏东方国家的联盟,“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惠王听了很高兴,就留下了他并逐渐对他委以重任。公元前328年惠王派张仪和公子华出兵攻占魏国的蒲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胜利之后,张仪却建议惠王将蒲阳归还给魏国,并将公子繇入质于魏以换取魏国更多的领土。得到允许后,张仪又亲自陪公子繇入魏,对魏襄王说既然秦国对魏国如此友好与尊重,魏国当然更不可以无礼于秦国,趁机说服魏襄王将上郡(今山西榆林东南)十五县和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划归于秦,以为答谢。秦惠王得了土地,认为张仪大有功劳,遂擢升他为秦相。公元前323年,张仪与齐、楚、魏等国的大臣会于啮桑(魏地,今江苏沛县西南)。这次会议,魏、齐、楚的目的是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防御秦国,而张仪的目的则是破坏这种联系。为了进一步破坏魏国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公元前322年,张仪辞去秦国的相位,到魏国去劝说魏王结好秦、韩以攻齐、楚,与魏相惠施在魏王面前展开辩论。尽管张仪事先贿赂了魏王周围的一些人帮他鼓吹,但最终还是惠施以理取胜。张仪眼见游说不成,就暗地里请秦王出兵攻占魏国的几处土地。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襄王继立,张仪再次游说襄王善秦,襄王不听,张仪只得败兴归秦。这样张仪在魏国滞留了4年,秦国在军事上占了少许便宜,外交上却没有取得多少成功。公元前317年张仪复相秦,秦王派庶长疾攻韩、赵,大战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斩首8万,张仪于是挟强秦余威出使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逼魏就范。魏襄王不得已接受了张仪的计谋,结好于秦,合纵之约受到破坏。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与张仪率秦师伐蜀,蜀亡,置蜀郡。秦灭蜀意味着秦西南秦岭以外的广大地区尽入秦国版图,而这时魏、赵、韩等国的势力也已转弱,秦国的矛头就转向了南方的楚国,张仪的活动舞台也随之转移。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以行贿利诱的方法诱使楚王与齐国断交,他向楚王许诺秦国愿献商于之地(今河南浙川县西南)六百里给楚国,并说秦王希望再与楚国结为姻亲。楚怀王喜出望外,慨然应允。尽管遭到了以屈原为首的楚国有识之士的反对,可惜楚怀王不听他们的意见,竟然厚赂张仪,与齐断交,派一名使者随张仪入秦索地。张仪回到咸阳,佯称下车失足受伤,三月不朝。等齐国因与楚国绝交而结好于秦国时,张仪才出面接见楚使。表示愿以个人食邑六里献与楚王,并责怪楚王误听六里为六百里是太看轻了秦国的土地。楚怀王知道上当后大怒,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以报复,但却战败了,秦取丹阳、汉中二地,置汉中郡。公元前311年,秦再攻楚,取召陵(今河南偃师县东)。秦王遣使赴楚,表示愿归汉中之半与楚修好。怀王提出只要张仪,不要土地。张仪立即向秦惠王请命前往。惠王怕楚王报复他,不太放心他去。张仪说,秦强楚弱,楚国敢把我怎么样?而且上官大夫靳尚受我重贿,已买通楚王宠妃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无不听从,所以他自信能不辱使命。张仪到楚国,立即成为阶下囚。靳尚这时果然出面对楚王说,张仪被拘必将激怒秦王,秦王一怒,楚国将没法对付。靳尚又去对郑袖说,秦王将嫁美女于楚。如果秦女来了,郑袖在楚宫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如果郑袖能设法让楚王释放张仪,并且厚待他,让他去阻止秦王嫁女之举,郑袖就可以固宠。楚王最终经不起郑袖的迷惑,竟又接见张仪,待之以礼。张仪于是大肆吹嘘秦国的强大,诋毁合纵者是自取危亡之术,那些鼓吹合纵的策士们都是“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楚“不与猛虎而与群羊”,极为危险。他提出秦楚两国要世代相亲,两国太子可以交质,并愿送来美女。楚怀王为之心动,不顾屈原等人的力谏,与张仪达成了协议。张仪在楚国这个外交竞技场上,可以说是取得了完胜。此后,张仪又去韩国,说服韩襄王散合纵之约以亲秦。韩国势弱,不敢违拗,只得听命于秦。说韩成功后,秦惠王对张仪甚为赏识,封赐五邑,号武信君。又命他出使齐、赵、燕、魏,以类似对楚、韩的说法,灭各国志气,长秦国威风,说服各国连横亲秦。前311年,秦惠王驾崩,武王继位。秦武王非常不喜欢张仪,张仪也自知不免于难,于是要求到魏国去以吸引齐、魏交战,为秦国提供武装干预的借口。秦武王乐得顺水推舟,遂送他入魏。张仪在魏国呆了不到一年,去世于前公元310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仪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仪确实是奔走四方的战国“辩论家”

8,苏秦张仪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你好,他们是的,并且有很感人的故事。原文如下
张仪与苏秦同受业于鬼谷子,在苏秦已经因为自己的合纵战略名显诸侯的时候,他还是楚相的一个普通门客。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楚相大会宾客,张仪也在邀请之列。但是在宴会结束以后,楚相身上佩带的玉壁不见了。当时很多人都对楚相说,张仪贫穷而没有品德,一定是张仪把玉壁偷走了。楚相让武士捉住张仪审问,张仪不承认偷了玉壁。楚相就命令打了张仪几百竹板,逼迫张仪承认。但是张仪坚决地说没有偷,拒绝承认。尽管没有审问出来,但是这件事之后也使张仪没有脸面再在楚相那里做门客了。他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被羞辱的样子对他说: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你那什么学说,在家里好好做普通百姓,怎么会遭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摇了摇头不以为然,他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回答:舌头当然还在,不然你怎么吃饭呢。张仪说:舌头在就足够了,我的舌头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当时张仪的同学苏秦已经做了燕国的宰相,正在赵国做赵王的工作,希望他赞成自己的主张,合纵抗秦。但是,苏秦又担心他做好了诸侯的工作,而诸侯又顶不住秦国的诱惑,使他前功尽弃。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一个自己的人到秦国去做内应,阻止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帮助他完成合纵大业。他想到了才学远在他之上的张仪。他相信,以张仪的才学,如果现在到正当用人之际的秦国去,一定会得到重用。但是他又了解张仪的孤傲秉性,如果不用激将的办法,很难让他激发自己。他就派人隐藏身份去找张仪说:你以前与苏秦是同学,他现在已经在赵国做了大官,你何苦还这样将自己埋没在乡野里,不去他那里谋取个一官半职,好实现自己的抱负。张仪听了来人的话觉得也有道理,自己与苏秦一向交好,苏秦现在闻名于诸侯,而且自己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相信张仪会重用自己的。他满怀希望与信心,前往赵国的都城邯郸,递上名贴求见苏秦。他相信苏秦见了名贴就会立即约见自己的,毕竟同窗好友多年不见了。不料,一晃几天过去了,苏秦一直没有约见张仪,几次问张仪的门人,都说是苏秦忙于公务,无暇会见他。又过了几天,张仪实在忍无可忍,心想,同窗好友来见竟然慢待如此,足见出自己在苏秦眼中的地位有多么卑贱了。将近十天以后,就在张仪心灰意冷要离开的时候,苏秦召见他了。更令他生气的是,他没有受到宾客的礼遇,而是让他坐在堂下,赏给他下人吃的饭食,苏秦并傲慢地训斥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竟然把自己弄到这种穷困潦倒的地步,我虽然能够举荐你做官而富贵,但是你能够做好吗?你到其他的国家去吧,我这里是不会收留你这样的人的。苏秦说完就拂袖而去了。
张仪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决不比苏秦差,你苏秦能够做到赵国的宰相,致力于把六个弱小的国家团结起来对付秦国,那么我就去投奔你的敌人秦国,与你针锋相对,辅助秦王一统天下,到时候再看我们鹿死谁手!
张仪从苏秦那里出来就直奔秦国。苏秦暗中派了一个自己的人伪装成商人始终跟随着他,帮助他衣食车马,协助他顺利到达秦国。秦国当时正是欲一统天下的秦惠王当政,正在招贤纳士,广揽天下英才。张仪见了秦惠王以后,把自己的破解合纵的连横大计献于秦惠王,果然得到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客卿。这个时候,苏秦派去跟随帮助他的人才告诉他真相说,苏秦为了唤醒他的自尊和自信,故意采取激怒的办法,盼望他能够在秦国掌权帮助苏秦实现他六国合纵的大业。现在苏秦的目的达到了,他要告别张仪去复命了。张仪这才恍然大悟。这一段时间以来,自己一直都在纳闷,以他和苏秦的同窗之谊,苏秦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呢?原来老同学是在用这样的方法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对苏秦的门人说,请你转告苏先生,我不会让他失望的。
尽管以后张仪成为连横的主要领导人,而苏秦是他的对手,是合纵的领导人,但是苏秦张仪的同窗之谊令人敬佩仰慕,堪与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媲美。如果苏秦不是采取激将的办法,而是留下张仪在自己的手下做个小官,历史上不仅仅就没有了这一段美好的佳话,而且也绝对就没有了在战国末期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张仪了。
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以后,就把激励自己出山,又帮助自己顺利到达秦国的同学苏秦的重托忘掉了。他苦心研究天下大势,认为秦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苏秦极力倡导的合纵抗秦只不过延缓诸侯的败落时间而已,秦国最终会以自己的国富强兵吞并六国取代周室。他甚至为好友苏秦惋惜,以苏秦的雄才大略,却在做违背历史潮流的事情,到头来肯定是寸功未建,却落得个让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的。他立即以全部的智慧投入到这个令他激动不已的伟大事业当中。
张仪本来是魏国人,但是他献给秦国的第一个功劳是在秦惠王十年与公子华一起率兵围困魏国的蒲阳。守军投降,张仪反而劝说秦惠王不要蒲阳,并派公子到魏国做人质以示秦国决心与魏国修好,以拉拢魏国。然后张仪又到魏国劝说魏王,人家秦国攻占了你的蒲阳而不取,反而来与你修好,你总得有所表示吧?在魏王看来,张仪是魏国人,他的计谋一定会对魏国有利的,他总不会做对不起魏国的事情。魏国就把战略位置更重要的上郡、少梁献给了秦国。秦国以一个魏国的小小的蒲阳换取了两个更重要的城市,而且还让魏国感谢,被魏国视为友好的国家,这样的好事有谁能做得出来?秦惠王十分钦佩张仪的才能,任命张仪为相国。
做了几年相国以后,张仪又担任将军,攻取了一些重要的城池和战略要地,使得秦国的边关日趋稳固。这个时候,张仪想着该是动手瓦解苏秦的合纵,让诸侯归附秦国的时候了。他请求免掉相国之位,为了秦国的利益到魏国担任宰相,他要劝说魏王带头归顺秦国。
魏国与秦国在张仪的策划下,魏王认为已经是友好的国家,张仪作为强大的秦国宰相到魏国来,而且理由是十分冠冕堂皇的,要辅佐魏王治理魏国,魏王自然是感激不尽的,立即任命张仪为相国。愚笨的魏王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做过多少年秦国宰相的人,怎么会甘愿屈尊到弱小的魏国来做他的宰相。他也许还以为秦国和张仪是真心来帮助他的,所以当他忠心的大臣们奉劝他提防张仪的时候,他还愤怒地责备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张仪被魏王任命为相国以后,张仪就奉劝魏王归顺秦国。但是魏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张仪就指使秦国派兵攻打魏国,并夺取了魏国的两个城池。后来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依然奉劝他归顺秦国,魏哀王仍旧不听他的建议。张仪因而又密令秦国继续攻打魏国,魏国又被秦国打败。
次年,魏国遭到了齐国的入侵,魏国大败。在这个时候,张仪感觉到有机可乘了。他就劝说魏王,合纵的盟约即将瓦解了,齐国作为合纵的盟友都来攻击魏国,以魏国疆域之狭小,兵力之疲弱,现在如果不投靠秦国,将来永远没有机会了。魏哀王听从了张仪的劝告,决定背弃合纵盟约,归顺秦国,使得苏秦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合纵盟约拉开了瓦解的序幕。
在张仪的一手策划之下,魏国投降了,秦王立即招回居功至伟的张仪重新回到秦国担任相国。这个时候,张仪又向秦王献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扩张计划,派他去楚国做宰相,瓦解楚国。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交好,如果不能离间齐国和楚国的关系,秦国对于齐国和楚国都无可奈何。因而,在他到了楚国以后,就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关闭与齐国的边界,断绝与齐国的关系,愿意劝说秦国将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献给楚国,并将秦王的女儿献给楚王,秦楚两国从此成为亲如兄弟的国家。当时楚国有贤臣陈轸和屈原,他们识破了张仪的计谋,奉劝楚王不要听从张仪的话。楚怀王已经被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彻底说服了,他不仅仅怒斥两个大臣鼠目寸光,而且立即将楚国的相印授于张仪,关闭与齐国的边界,委托张仪办理与秦国的友好事宜。并且,为了显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无道。齐国一怒之下率先投靠了秦国。
而张仪看到齐国归顺了秦国,就对楚国到秦国的使臣说,我有六里封地愿意献给楚王。楚王听了使臣的汇报,知道上当受骗了,立即发兵攻打秦国。而秦国联合齐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大败。最终在张仪三番五次的阴谋诡计之下,楚怀王不听屈原等楚国良臣的意见,屈从了张仪,背弃合纵盟约,投靠秦国。六国之中已经有魏国、齐国、楚国归顺了秦国,张仪如法炮制,马不停蹄地到韩国、赵国、燕国游说,最终,六国都听从了张仪的计策,解散合纵盟约,归顺秦国。尽管,后来六国又因为张仪在秦国的失宠背信弃义,重新合纵结盟,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因为张仪这些年以来的离间,六国已经是貌合神离,离心离德,最终又都成了秦国的阶下之囚。
现在看战国后期这几十年的历史,就是强秦与六国之间互相瓦解的历史,而在其中纵横捭阖的,就是苏秦和张仪两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诸侯之间的局势错综复杂,而那些靠世袭登上君位的国君,多是不学无术的平庸之辈,看不透当时的局势,无力左右自己的国家。这就为具有雄才大略的张仪和苏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取欺骗、蒙蔽等等不光彩的手段,背信弃义,从来也不遵守道德和信义。他们也没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也不遵守“气节”二字,朝秦暮楚,今天受尽皮肉之苦,明天又享尽荣华富贵。
现在无法品评两人的历史功绩,更无法从人格意义上为张仪和苏秦下结论,但是毫无疑问,两人作为那个乱世的英雄,作为伟大的外交家,成为了我们民族的千古楷模。
这就是著名的合纵连横。
苏秦:东周洛阳人,向鬼谷先生求学。战国时著名纵横家。最初劝说秦惠王并吞天下,不被采纳,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归赵,赵封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9,张仪和苏秦是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张仪和苏秦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张仪和苏秦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张仪出生在魏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安邑县张仪村人,是魏国时期的贵族后裔,同时也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是第一个提出连纵的人,但是在魏国被别人看不起,很长时间都得不到魏王的重用,于是张仪来到秦朝拜见秦惠王,并且把自己连纵的想法告诉了秦惠王。秦惠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觉得张仪是个可以重用的人才,于是封张仪为秦国的宰相。后来张仪奔走在列国之间提出以横破纵使得各国君主都从连纵抗击秦朝变成了连横亲秦,张仪也因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被秦王封为武信君。苏秦: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鬼谷子的学生,两个人一起跟着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学成了以后奔走在列国之间,但是一直都得不到赏识,最后穷困潦倒回家,回到家后苏秦并没有放弃而是刻苦的学习《阴符》。在一年以后学完了又开始在列国之间奔走,最后终于得到了燕国君主的赏识,燕王派苏秦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了各国之间合纵来共同抵御秦朝的办法得到了各国之间的信任于是苏秦佩六国相印代领六国大军,使的秦朝十五年都不敢出函谷关。扩展资料:《史记》中的苏秦是一个身佩六国相印、周游列国的大纵横家,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奇人物,和另一个大纵横家张仪,正所谓一纵一横,相与显能。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战国时的重要史料纵横家书。其中有一些保存了苏秦真实言行的书信,澄清了关于苏秦及其相关历史的诸多根本性错误。根据这些出土资料,可以清楚地知道,苏秦本是燕国派出的间谍,一直在帮助燕昭王从事着颠覆齐国的活动。苏秦再次踏上谋取功名的道路,就是从燕国开始的。战国时期,燕与齐是邻国,燕弱而齐强。长期以来,燕国深以齐国将战略矛头对准自己为忧。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大举发动进攻,燕军几乎覆灭。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他处心积虑要报这深仇大恨,踌躇满志的苏秦恰在此时来到燕国。一个有国仇家恨,另一个有宏图大志,两人一拍即合。苏秦打动燕昭王的是他谋齐的策略,而燕昭王打动苏秦的则是他的知遇之恩。苏秦并且自愿冒险赴齐国活动,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间谍生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上一篇:梦见一群狗,梦到一群狗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忘记的反义词是什么 忘记,反义词,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