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之 诗人,李适,简介

时间:2023-12-16 16:25:33编辑:生活君

1,诗人李适之简介

李适之【公元694~747年】,唐朝陇西成纪人。其为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少保的闲职。天宝六载,贬死袁州。李适之酒量极大,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 [唐]【公元694~747年】始名昌(墓志上记载是名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生于武周长寿三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六年。能诗。神龙初,(公元七零五年)擢左卫郎。开元中李适简介,累官通州刺史。擢泰州都督,转陕州刺史。人为河南尹,拜御史大夫,历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长平王李叔良之曾孙李林甫构之,罢知政事,守太子少保。寻贬宜春太守。李适之为唐太宗长子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 少保的闲职。天宝六载,贬死袁州(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记载:“(天宝)六载春正月辛巳,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贬所,赐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死。罗希?]自青州如岭南,所过杀迁谪者,郡县惶骇,排马谍至宜春,李适之忧惧,仰药自杀。”志云“至郡三日”与《旧唐书·玄宗纪下》“到任,饮药死”的记载吻合。 墓志“寝疾薨于官舍”乃是房琯为故交讳之。)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李适之酒量极大,据《唐书·宗室宰相传》记载,说李适之喜欢与宾客宴饮,每次可以喝酒一斗多不醉。他夜晚饮酒作乐,白天处理政事,一点也没有耽误工作。《新唐书·李适之传》记载:天宝元年,李适之代牛仙客为左相,并被封为清和县公。他曾因争夺权力而与李林甫关系不睦。李林甫生性阴险,有一次对李适之说:“华山盛产黄金,开采后可以使国家富强,估计圣上连不知道。”李适之生性粗疏,信以为真,于是上奏唐玄宗。玄宗很高兴,问李林甫知不知道这件事,李林甫说: “臣知道这件事很久了,但是考虑到华山是陛下的本命、王气的宅舍,不可以开掘,所以不敢告诉您。”唐玄宗由此以为李林甫深爱自己李适简介,而李适之与自己不亲。……李适之因恐惧而服药自杀。唐玄宗生于乙酉年,属鸡。地支酉位居西方,五行属金。华山为西岳,又富金矿,故唐玄宗以华山为自己的本命和王气的宅舍。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借华山金矿陷害李适之,李适之一被陷害便难免一死,充分说明了本命在唐玄宗心目中的重要性。房琯(696—763)《李适之墓志》【附】唐故光禄大夫行宜春郡太守渭源县开国公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扶风郡太守房琯撰/公讳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也。 惟德明皇帝迈种德于初,惟玄元皇帝/含元和于后,于是我高祖起焉,太宗兴焉。圣帝明王,间出英胤。公即/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孙,太子承乾之孙,蕲春郡/别驾、赠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象之季子。公瑰姿伟度,山立时行,倜傥不群,廓落遗俗。读/书得其大义,从政存其远图。居常无心,闻善则应。时或鸣琴一曲,宾朋四座陶然象外,/不知其余。又见其义,不见其身,为人谋不谋其己。早年曾为许君所惠,后为湖州别驾,/途经广陵,而许氏妻子在焉,素服吊之,问其家事,妻曰:“孤女未嫁,此最疚心。”公曰:“昌可/乎?”许氏惊惭,不知所对。嘉礼既具,齐体终身,其简易含弘,皆此类也。孝和中兴,/未弱冠起家授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出摄金州别驾。按察使、户部尚书毕构委以澄清/,转湖州别驾,入拜右卫郎将。出牧武陵,属蛮方不庭,奉词剪灭,复除右卫郎将。朝议赏/轻,迁唐州刺史,转通州刺史。按察使韩朝宗特以状闻,迁梓州刺史,转秦府都督。宗属/等众以名荐,迁陕州刺史。时銮舆东幸,人乐豫游,拜河南尹。庄临简驭,人知向方,/奏置石防,谷洛无患。诏令撰记,建于苑中,永王书焉。迁御史大夫,特加紫绶,表让/君封,追雪王父。恩诏矜允,陪葬昭陵,渥泽逾深,位望如故。 举直措枉,中外肃清。/时幽方失律,以本官出兼范阳长史、节度采访等使,易事难犯,边静勋高,锡命归朝,加/刑部尚书兼亚相。天宝初,迁左相兼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光禄大夫、上柱国、渭源县/开国公。制曰:自左相虚位,中朝选贤。求于列辟之中,尔副苍生之望。自拜相已来,朝野/胥悦,未有若公之盛者也。时李林甫久居右弼,威福由己,便辟巧险,意阻谋深,凡所爱/憎,未尝口议,同恶相济,密为奏论,及至君前,顺之而已。由是恶迹难露,众莫/知之。不利青宫,天下震惧,公意深社稷,彼难措心,转公为太子少保。又谋陷妃族,/构以飞语,出为宜春太守。至郡三日,寝疾薨于官舍,春秋五十四。从此大狱连起,诬枉/相继,三五年内,人不聊生,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是之谓乎!以天宝十三载正月十三/日迁窆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温泉里,礼也。一子霅,朝议大夫、太常丞,终巴陵郡别/驾。霅子鼎,未立。侄男汲郡长史粹、大理评事黯、蜀郡功曹参军震、永嘉郡太守江、司议/郎冰、少府监丞泳、文部员外郎廙,实犹子之名,深如父之痛,卜宅云吉,哀以送之。琯早/蒙提引,次青璅之列。遭彼匪人,继宜春之轨。躬览存殁,志此幽珉。词曰:道家皇室兮含祉储精,间生英杰兮郁不可名。拥旄杖钺兮虏边尘清,秉钧当轴兮地/平天成。磐石之固兮深不可揭,维城之险兮高难以越。大盗谋国兮瑑石摧隅,神理不/昧兮巨猾其诛。幽阴雪愤兮人代昭苏,宜春瞑目兮贤哉大夫。犹子至孝兮千里之驹,/临殒割兮痛矣悲夫!《罢相作》

2,诗人李适简介

唐德宗(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李适,(适发音为Kuò),汉族,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5月27日)生于长安大
内宫中。他是唐肃宗的长孙、唐代宗的长子,母为睿真沈皇后。779年6月12日至805年2月25日在位。曾用年号:建中 公元780783年、兴元 公元784年、贞元 公元785805年;庙号:德宗;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安葬地:崇陵。
唐德宗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平定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和平叛名将、弼等八人一起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3,李隆基和李治的关系

李隆基和李治的关系是祖孙关系。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唐高宗李治跟武则天年龄最小的儿子。李隆基作为唐高宗李治的后代,他成功平定了韦后之乱,保住了李家的江山,同时,李隆基也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在位期间的作为,远远的超过了李治。唐高宗李治跟武则天总共有四个儿子,只不过这四个儿子后来都成了武则天称帝之路上的牺牲品,其中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也做过武则天的傀儡,他当过两次皇帝,第一次是把皇位让给了母亲武则天,第二次是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作为李治跟武则天的孙儿,他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唐睿宗那样软弱无能,他身上继承了李治的治国才能,也传承了武则天的睿智与霸气。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大唐在他的统治下再一次迎来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鼎盛局面。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4,李隆基是唐玄宗吗

李隆基是唐玄宗吗如下:唐玄宗是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扩展资料: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上一篇:犹豫的意思是什么@创作中心@网站小助手@小助手@热门

下一篇:墨客的意思#墨客#大致#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