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钩霜雪明”,“吴钩”是什么样式的?
1、吴钩是一种弯刀状兵器,因春秋时期的吴国闻名。那时代,铸剑师干将和莫邪为吴王打造了不少兵器,其中最著名的是宝剑和吴钩。 2、这种兵器早年仅见于文字记载。1975年从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两柄实物后,才了解了它的真面目。现在公认的真正的吴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东端长廊部分。 钩的形制像弯刀,分身、柄两部分。钩身两侧都有刃,平头无尖锋,截面作枣核形,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通长70多厘米,宽3厘米左右。这种刀刃呈孤线的兵器,是江南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产物。 3、历代诗人有歌颂吴钩的诗篇,如: 唐代李贺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4、据说吴王阖闾死后有三千把宝剑随葬。八十年代在虎丘出土了一柄宝剑,式样十分奇特:横断面呈弧形,中间坟起,像一叶小舟。经专家考证,此剑即是干将所铸“雌雄剑”之一。采纳哦
2,吴钩是意思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解释:
“钩”是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国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摘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阖闾命于国中做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有人杀其二子,以血衅金,成二钩,献于阖闾。
王曰:“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
钩师向钩而呼二子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
吴王大惊,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历史与发展:
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制造的。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南方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船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还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宝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隋朝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为文人骚客广为歌咏,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样,但是仍完整地保留着手刀这一曲刀的流派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优势。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3,吴钩指的是什么?
吴钩是指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吴钩的外观:相传的“吴钩”,是刀身呈曲翘状,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柳叶刀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刀的制作材料,刀刃部分使用经过硬化处理的优质铜,刀背部分用韧性好的金属制成。刀的长度和重量,虽然根据使用者而定,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标准。长度是在持刀的手自然下垂,手握手柄,刀尖朝上状态下,以刀尖不过耳、刀重0.7kg以上为标准。扩展资料:古代记载吴钩的文献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2、“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五首》杜甫3、“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李白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4、“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九江口作》王昌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钩